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别山深处的教学楼上,我们调研团的七名成员已背着设备包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作为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学生,这个暑假我们选择走进安徽省金寨县——这片红色热土正在书写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时代答卷。
初识:震撼与思考
7月10日,我们第一次踏入金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智慧教室,眼前的场景颠覆了想象:山区孩子们正通过VR设备"走进"故宫博物院,乡村教师熟练操作智能平板开展互动教学。"三年前这里还只有粉笔黑板,现在连3D打印课程都有了。"活动中心张琛老师的话让我们既惊喜又感慨。
在随后的走访中,一组对比数据令我们揪心:虽然全县95%学校通了网络,但留守儿童家庭智能终端普及率不足30%;"双师课堂"覆盖了80%的乡镇中心校,可偏远教学点的老教师仍对着崭新的智慧设备手足无措。这些发现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远比想象中艰难。
深耕:用脚步丈量真实
带着问题,我们开始了为期三周的深度调研:
-政策溯源:在县教育局档案室,我们梳理出金寨县"撤点并校""县管校聘"等政策的演进脉络,发现教师轮岗制度在具体执行中存在"城区教师不愿下、乡村教师留不住"的困境;
-课堂观察:连续五天旁听"双师课堂",记录到乡镇学生提问次数比城区少67%,这促使我们设计出《城乡课堂互动差异分析表》;
-田野调查:徒步走访3个乡镇9个教学点,看到梅山镇徐冲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既要教语文数学,还要兼任设备维护员,56岁的他苦笑着说:"这些高科技,学起来比种地难多了。"
最难忘的是在古碑镇中心小学的夜晚。当我们帮孩子们调试在线学习设备时,留守儿童小芳突然问:"大学生哥哥,城里小朋友是不是天天都能这样上课?"她摸着平板电脑的样子,让我们瞬间红了眼眶。
破题:专业与实践的碰撞
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我们尝试用技术思维寻找解决方案:
1."轻量化"改造方案:针对山区网络不稳问题,提出"离线资源包+定期云端同步"的折中方案,已在小河教学点试点成功;
2.银龄教师帮扶计划:设计"1名大学生志愿者+1位老教师"的结对模式,两周内帮助12位教师掌握基础设备操作;
3.可持续运维提案:结合专业所学,撰写《山区智慧教育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议》,被县教育局纳入明年预算规划。
在县第一中学的座谈会上,周老师看着我们的方案连连点头:"你们不仅看到了问题,还想到了我们基层教师的难处。"这一刻,课本上的"产学研结合"突然有了温度。
收获:山与海的对话
8月15日的成果汇报会上,我们展示了186份问卷分析、37小时访谈录音和12项具体建议。当县领导表示将采纳"移动智慧教室投放""村级学习中心建设"等建议时,队长李同学激动地说:"原来大学生的声音真的能被听见!"
返程前,我们在活动中心留下特别的"礼物"——一套自主开发的STEM课程课件,首页写着:"给山里的星星,你们值得看见更大的世界。"张老师回赠我们一叠孩子们手绘的感谢卡,其中一张写着:"希望明年还能见到平板电脑里的哥哥姐姐。"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均衡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每个孩子眼底的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将继续关注大别山的教育变迁——因为那里有中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也有我们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