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轻艺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艺绘乡兴·橘韵传薪——艺术赋能平定镇乡村振兴实践报告
  学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
  团队:轻艺青年实践队
  作者:程智轲
  指导老师:季天伟、姜祥祥
  实践时间:2023年7月12日-7月22日
  实践地点: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平定镇镇域及大岭村
  摘要: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轻艺青年实践队”,于2025年7月12日至7月22日期间,深入茂名市化州市平定镇镇域及大岭村,开展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针对当地非遗传承危机、农产品品牌薄弱、美育资源匮乏等五大痛点,通过产业赋能、美育传薪、文化塑形三大行动,实施多元项目,最终形成了“艺术介入-文化挖掘-产业联动-教育筑基”的可持续模式。本报告详细记录了实践过程、成果与成效,旨在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可复制的青年智慧方案。
  关键词: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化橘红;美育教育。
  
  一、实践背景与目标
  (一)实践背景
  为积极响应团省委关于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组建了“轻艺青年实践队”。团队紧扣《轻艺青年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选定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平定镇作为实践地点。平定镇地处粤西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化橘红、平定沙姜,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跳花棚、木偶戏、年例、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该镇也面临着非遗传承危机、产业品牌薄弱、美育资源匮乏、语言沟通障碍等多重发展痛点。这些痛点相互交织,制约着当地乡村振兴的步伐,因此,实践队的到来承载着解决这些问题的使命与期望。
  (二)实践目标
  本次实践旨在构建“1个核心(艺术赋能),3大板块(文化、教育、产业),N个创新点”的模式。具体目标涵盖多个方面:通过墙绘美化乡村环境,提升文旅吸引力,让乡村的公共空间更具艺术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以艺术启蒙课程填补美育空白,启迪乡村儿童的艺术兴趣与创造力,为乡村美育注入新的活力;以专业设计赋能农产品品牌升级,助力产业兴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普通话推广,搭建沟通桥梁,打破语言障碍,让村民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二、实践过程与方法
  实践队由29名学生及3名指导老师组成,于7月12日正式出征,口号为”轻艺青年绘平定,产兴文润助乡兴“。实践采用“田野调研+项目执行+校地协同+持续跟踪”的模式,分产业帮扶、美育义教、文化墙绘三条主线并行推进。这种模式确保了实践活动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各条主线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一)产业赋能:深挖橘红文化,设计驱动品牌升级
  1.行走的思政课:解码文化基因
  宋杨老师带领产业帮扶小组及部分队员深入大岭村化橘红种植基地与非遗工坊。队员们亲身体验了传统的“七爪化橘红”压果工艺,聆听了匠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刻理解了“药食同源,济世救人”的价值追求以及“七爪”形态所蕴含的“吉祥圆满”文化寓意。这堂在“泥土芬芳与橘香弥漫中”进行的思政课,不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更激发了队员们用专业守护文化、赋能产业的使命感。
  2.田野调研与需求对接
  团队走访了农户与企业,如化州市青妙橘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调研,明确了当地农产品“有品质无品牌、包装简陋同质化”的核心问题,并聚焦于品牌标识与包装升级的需求。队员们精准拍摄了新鲜七爪橘红、干切片等,突出了其形态美感与非遗工艺价值,积累了宝贵的品牌视觉资产。这些资产为后续的品牌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设计方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
  3.首次设计对接与方案深化
  程智轲向企业汇报了《橘长益品牌LOGO设计》初稿。方案以化橘红树为主体,融入了传统纹饰,定调“黛绿+金线”,传达了“千年橘红韵,滋养生命益”的理念,并展示了果脯包装、罐装标签初稿。该方案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评价,并就橘红形态表现提出了优化建议。团队结合调研素材与企业反馈,对LOGO图形、包装细节进行了多轮精细化调整,致力于构建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完整包装体系,践行了“持续跟踪期”的承诺。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不断与企业沟通,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市场需求和企业期望,同时也注重保留当地文化的特色,使品牌升级既能提升产品形象,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美育传薪:“萤火虫课堂”点亮艺术童心
  在平定小学开设了为期一周的“萤火虫课堂”,围绕“传承·发现·表达·创造”四大主题,设计了多元化的课程。这些课程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旨在全面提升乡村儿童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1.梦想启航与情感表达
  《梦想见面会》课程通过“梦想小火车”活动,引导孩子们书写心愿书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艺术学习之旅。《欢乐儿歌汇》课程则通过教唱《虫儿飞》,用“doremi”识谱,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童话悦读会》课程通过讲述《小红帽》《丑小鸭》等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勇气与成长,并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故事中体验不同的情感和人生。
  2.文化传承与技艺体验
  中国结编织课上,孩子们学习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掌握了“吉祥结”“祥云结”的编法,感悟了美好寓意,弘扬了非遗技艺。《民俗剪纸小科普》课程则教授了安全剪纸技巧,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二十四节气绘画小课堂》结合诗歌绘画,让孩子们感知了农时智慧,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五彩脸谱绘传承》课程解读了脸谱的“颜色密码”,并融入了化州飘色元素,让孩子们在绘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化州特色粘土手工课》上,孩子们认识了化橘红的价值,并用粘土制作了橘红与小动物模型,增强了乡土认知,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自然探索与艺术创造
  《风景简笔画》课程上,小老师们示范了自然景物的绘画方法,孩子们用蜡笔描绘了心中的绿水青山,锻炼了观察力和绘画能力。《树叶的奥秘》课程中,小老师们指导孩子们进行树叶拓印与创意填色,探索了自然的纹理,激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微观世界的艺术:昆虫绘画》课程上,孩子们观察了甲虫的结构,创作了充满童趣的科学幻想画,培养了科学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变废为宝·再生艺术》课程则教授了垃圾分类与艺术转化的知识,践行了环保理念,让孩子们明白艺术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服务于生活。《折纸大冒险》课程上,孩子们学习了基础的折纸符号与技巧,体验了从平面到立体的神奇变化,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语言桥梁与综合素养
  义教组开设了专项课程,强调了普通话作为“沟通桥梁、求知钥匙、全国纽带”的重要性,带领孩子们呼喊“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的口号,通过绕口令互动克服发音困难,鼓励他们在课内外自信使用普通话。《音乐无界会》课程上,孩子们赏析了《踏山河》《少年中国说》等作品,感受了不同文化的音乐魅力,拓宽了文化视野。《手势舞魔法》课程则结合了《虫儿飞》的旋律,用手势舞传递了情感,成为结课仪式的动人告别,让孩子们在音乐和舞蹈中释放情感,增强自信心。
  (三)文化塑形:汗水铸就墙绘,艺术活化乡史
  聚焦“解决乡村公共空间部分镇域缺乏艺术氛围”的痛点,实践队在大岭村实施了墙绘项目。选定村民必经之路的墙面后,以平定镇核心文化符号“化橘红”及其“罗仙植橘”传说为叙事主线,詹永铨组长带领队员们在近2米高的脚手架上作业。队员们以“汗水为墨、乡史为卷”,克服了高温挑战,完成了包括“罗仙植橘”传说场景、“七爪化橘红”凌霜结果的形象、非遗匠人坚守传统技艺的画面以及大岭村特色民居风貌在内的墙绘作品。这些墙绘作品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成为传播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实践成果与成效
  (一)产业经济维度:品牌升级与文旅潜力激活
  “橘长益”品牌视觉体系成型:我们对品牌LOGO进行了深度优化,以黛绿为底色,用金线精心勾勒出化橘红古树图形,巧妙凝练出“千年橘红韵,滋养生命益”的深刻内涵,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韵味,又具备现代识别度;同时构建了完整的包装体系,针对果脯、罐装产品展开深化设计,初步形成了3-5款升级方案,显著提升了产品形象与附加值,精准直击了“包装简陋、品牌薄弱”的痛点;不仅如此,还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品牌升级方案,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延伸产业链、提升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视觉基础。
  文旅吸引力提升:大岭村的墙绘已然成为标志性的“打卡点”,它将化橘红文化、非遗元素以及乡村风貌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之中,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增强了村民对在地文化的认同感,更为未来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文旅融合埋下了重要伏笔。
  (二)文化传承维度:非遗活化与乡风文明
  非遗数字化记录与传播:我们完成了“七爪化橘红”制作技艺(压果工艺)的影像素材拍摄工作,同时录制了老艺人访谈视频,详细记录了技艺流程以及历史渊源,如“七爪”所蕴含的寓意,这些成果为后续制作非遗纪录片、撰写《平定镇非遗调研报告》积累了核心素材,有力地助力了非遗的抢救性记录与知识传播。墙绘承载乡史记忆:我们完成了以“罗仙植橘”为核心的多段式历史长卷墙绘,墙绘高度约2米,这一创作将书本中的乡史传说转化为可视化的公共艺术,让村民在日常通行中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有效活化了古村落,提升了乡村的文化氛围与凝聚力。
  民俗文化融入美育:通过开设中国结、脸谱绘画、节气绘画、化州橘红粘土手工等课程,我们将非遗与民俗元素巧妙地融入儿童美育之中,这一举措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教育”的可行路径,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三)教育振兴维度:美育筑基与语言破壁
  “萤火虫课堂”构建美育启蒙体系:我们开设了16门特色课程,涵盖绘画、手工、音乐、阅读、环保、自然探索等多个领域,直接惠及平定小学1-5年级学生50余人次,并形成了《乡土美育课程》的初步框架,这一体系显著填补了乡村学校短期艺术教育的空白,激发了儿童的艺术兴趣、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孩子们的昆虫绘画、树叶拓印、粘土创作等成果中,看到了他们的天赋与热情,在成果展中,孩子们展现出自信与喜悦,“医生梦”“航天志”等梦想被点燃,同时也为推动艺术课纳入当地学校常规教学提供了实践范本。
  普通话推广初见成效:我们开设的专项课程着重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通过口号、绕口令、情景鼓励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这一举措提升了儿童学习使用普通话的意识和自信,在课堂互动和日常交流中,观察到孩子们更主动地尝试使用普通话,有助于打破“方言依赖”和“学而无用”的观念,减少未来发展的“语言鸿沟”。
  
  四、经验总结与反思
  (一)成功经验
  “艺术赋能”定位精准,直击痛点: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精准聚焦文化、产业、环境、教育等核心问题,成果显著且直观可见(如墙绘、包装设计、学生作品等)。
  “校地企”协同机制高效运转:前期方案紧密贴合地方需求,实践过程中与镇政府、村委会、青妙橘红公司、平定小学深度合作,确保资源对接顺畅,项目落地性强。
  “文化深挖”为核心驱动力:对化橘红文化、非遗技艺展开深度调研与理解(如“七爪”寓意、匠人精神),为品牌设计、墙绘创作、美育课程赋予文化厚度与情感共鸣。
  “项目制+分组并行”提升执行效率:产业组、美育组、墙绘组分工明确且相互协作(如美育课融入橘红文化,墙绘讲述橘红故事),保障有限时间内多线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
  “持续跟踪”保障项目长效发展:产业组返校深化设计、建立长效联系机制,体现项目设计的可持续性,避免“一次性”服务。
  (二)挑战与反思
  时间限制下的深度挑战:集中实践期仅两周,对非遗的调研深度、包装设计的落地应用、美育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估存在局限,需更倚重“持续跟踪期”深化工作。
  村民参与度提升空间大:墙绘填色环节虽有村民互动,但在非遗传承人培养、品牌共建等更深层次参与方面,未来可设计更长效的村民赋能计划(如手工艺培训)。
  资源整合有待优化:美育课程所需部分耗材(如优质粘土、颜料)在乡村获取困难,未来需更精准预估并筹备,或探索利用本土材料替代。
  语言沟通需长期推进:普通话推广短期效果显著,但语言习惯的改变需长期浸润。未来可与当地学校合作,将推普元素融入常规教学或课后活动。
  
  五、结语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轻艺青年实践队”2025年暑期平定镇实践,是青春、专业与乡土的深度交融。产业上,深挖“橘红文化”铸品牌;文化中,墙绘留传说、数字存非遗;教育里,“萤火虫课堂”启童梦;成长中,队员于实践悟担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轻艺青年以躬身实践回应期望,用汗水让古道橘香焕新,以丹青匠心书写绚丽答卷。
  实践虽暂歇,但“持续跟踪”承诺与校地纽带已成。轻艺青年的故事,是平定盛夏风景,更是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缩影。当青春星火汇聚,定能燃成照亮南粤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燎原之火!
  
  六、附件:参考文献
  1.梁婉明《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保护机制及活化路径探讨》
  2.黄芙蓉、陈爽《非遗短视频传播机制与“活化”路径》
  3.王泽曦、郑海龙《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美育”的新农人培育路径探究》
  4.赵孟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助力乡村美育建设的路径研究》
  5.李贞汗《用“美育课程盲盒”解锁乡村教育发展新路径——以中央美术学院的乡村美育帮扶实践为例》
  6.王扬《“三全育人”背景下地方高校美育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7.齐骥、陆梓欣《艺术乡建的场景逻辑与优化路径》
  8.胡德庆、张凤明《中华传统文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内在逻辑、实践梗阻与推进策略》
  9.张兴禹《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究》
  10.方子怡《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轻艺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程智轲 季天伟 王潆锋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报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