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山东大学“聚壳生齿”调研团聚焦绿色新型口腔引导骨再生膜研发,以“变废为宝、生态赋能”为核心,破解传统医疗材料痛点。团队以废弃甲壳为原料,提取几丁质转化为壳聚糖,制备的壳聚糖基引导骨再生膜,既遵循清洁生产理念、使用后无废弃物残留,又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与天然抗菌性,能有效隔离骨缺损区域、引导骨细胞定向生长,适配口腔种植、颌骨修复等场景。围绕该核心课题,调研团走访政府监管部门与临床医疗机构,对话多领域从业者,梳理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关键要素,为后续研发推广提供实践支撑。
一、政府监管与基层推广类访谈:绿色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与基层适配
调研团通过与卫生监管部门负责人及基层政策执行人员对话,明确绿色创新型甲壳基骨再生修复膜的审批规范、推广支持措施,以及在基层落地的适配要点,为产品合规推进奠定政策基础。
株洲市荷塘区卫生局医疗管理股陈锦股长指出,国家已将此类绿色生物降解医疗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既提升医疗机构临床应用积极性,也降低患者诊疗负担;卫健部门通过组织行业展会、专题学术研讨等形式,重点推广该类“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医疗创新案例,地方药监局则搭建企业与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的沟通桥梁,保障绿色医疗产品注册流程高效推进。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落地场景,政府科员王晓萍表示,需优先评估技术适配性:一方面,绿色原料的低成本优势可契合基层患者对经济化诊疗的需求;另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对新型材料的操作熟练度不足,后续将通过设立试点医疗机构、开展绿色膜材专项操作培训、制定标准化临床使用规范等举措,防范操作风险,推动绿色医疗理念在基层医疗场景落地。
二、临床诊疗与需求反馈类访谈:绿色膜材的临床价值与优化方向
调研团通过与多岗位临床从业者交流,验证了甲壳基绿色膜材的临床应用潜力,同时明确技术优化重点。
长沙市美奥口腔医院周蔚院长认为,传统合成类修复膜存在术后环境负担,而甲壳基膜材“废弃甲壳原料”的绿色特性符合国家绿色医疗倡议,且其低降解率、操作便捷性可减少术后二次手术概率,降低医疗耗材浪费;同时建议进一步通过临床实验验证降解速率与骨再生周期的匹配性,确保绿色降解过程不影响成骨效果。
口腔科主任李娟娟对比传统膜材指出,ePTFE膜需二次手术、胶原膜提取能耗高,甲壳基膜材“以废治废”优势显著,天然抗菌性可将感染率控制在3%左右,建议优化灭菌兼容性与包装设计。口腔科护士反馈,传统膜材存在遇血难定位、边缘易划伤手套等问题,希望绿色膜材解决此类痛点;医院采买人员表示,将优先引入合规、效果可靠的绿色产品。
外科医生张凯提到,传统可吸收膜降解失控易致治疗失败,甲壳基膜材的稳定降解与抗菌性可提升成功率,期待进一步提升支撑强度与贴合度。
三、研发与材料应用类访谈:绿色创新的技术逻辑与临床平衡
武义华博仕口腔医院李志阳院长解析研发逻辑时指出,当前主流修复膜基材存在资源消耗或批次稳定性问题,而甲壳基膜材实现“废弃物-高值医疗材料”的转化,是典型的绿色研发方向。他还指出研发过程需坚守“绿色属性不妥协临床性能”原则:通过调控原料配比实现3-6个月降解周期,添加类骨天然成分增强骨诱导能力,设计双面膜结构从而减少辅助固定材料使用;同时需充分吸纳临床医生反馈,减少术中裁剪浪费,确保绿色材料兼具环保价值与临床实用性。
四、实践总结与未来方向
本次暑期实践通过分类访谈,全面验证了甲壳基骨再生修复膜“绿色创新”的核心价值——既解决了废弃甲壳的环保处理难题,又为口腔医疗领域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材料,同时明确了绿色创新与政策导向、临床需求、技术研发的结合点。本次调研过程中,多位受访者对调研团以“绿色创新解决临床痛点”为导向的实践方向给予肯定,认为团队立足本科生视角,精准挖掘医疗材料转化全链条需求,调研成果对推动绿色医疗产品落地具有实际参考价值,期待后续研发成果进一步服务临床。未来,团队将以绿色理念为核心,持续优化材料制备工艺并同步开展实验推动落地;此外,还将加强绿色医疗理念的科普宣传,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创新模式在口腔医学领域推广,让科研成果既服务临床,又助力生态环保,为绿色医疗发展贡献力量。
图/聚壳生齿调研团调研组
文/聚壳生齿调研团文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