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我们来到了井冈山这片承载着中国革命基因的红色热土,作为全国首批爱国教育示范基地,井冈山不仅以“天下第一山”的自然风光闻名,更以深厚的廉政文化底蕴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精神课堂”,团队步踏每一处革命旧址、阅览每一件历史文物,领悟廉洁奉公的深刻内涵。
一根灯芯照亮廉洁初心
在茅坪八角楼旧址,人们驻足于毛泽东同志曾居住的阁楼前。1928年,正是在这盏昏黄“一根灯芯”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廉政理念。如今八角楼旁的廉政教育展板上,“一根灯芯”的故事被反复提及,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令我们动容,八角楼的一砖一瓦都在提醒着人们,廉洁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
舍命献盐展革命者廉洁担当
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一件件陈旧的医疗器具、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其中,张子清师长“舍命献盐”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革命者廉洁担当的光芒。
1928年,战斗频繁,医疗物资极度匮乏,食盐更是珍贵的“奢侈品”。张子清师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伤口感染严重,急需用盐水清洗消毒。战士们好不容易缴获了一些食盐,满心欢喜地想给师长清洗伤口,让他能减轻一些痛苦。然而,张子清师长却坚决拒绝了,他将盐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
后来,医院里伤员骤增,盐水告急,许多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痛苦不堪。张子清师长毫不犹豫地捐出了那包珍贵的食盐,让医生用它来救治更多的伤员。最终,他自己却因伤口感染严重,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战友的健康,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者的廉洁担当。他们心中装着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革命的大局,是人民的利益。
一根扁担守住对人民的廉洁承诺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根刻有“朱德的扁担”的竹扁担格外引人注目。这根扁担,承载着朱德军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更见证了他对人民的廉洁承诺。
1928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企图切断红军与外界的联系,让红军陷入绝境。一时间,根据地内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德军长经常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
战士们心疼朱德军长年过四旬,还要和他们一起挑着沉重的粮食翻山越岭,便悄悄地将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军长发现后,并没有生气,而是重新削了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刻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他依然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领导干部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绝不能搞特殊化。
这根扁担,不仅是劳动的工具,更是廉洁的象征。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践行对人民的承诺。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奠定廉洁根基
1928年,毛泽东同志在遂川县荆竹山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后来又发展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最终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纪律规定,涵盖了行动、纪律、群众关系等各个方面,如“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一切缴获要归公”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定,却奠定了人民军队廉洁的根基。它们明确了军队的行为准则,规范了军人的言行举止,让军队成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队伍。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正是凭借着这些严格的纪律,红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当我们重温这些纪律规定时,依然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我们廉洁自律的重要指引
结语
当青年学子带着井冈山的红土踏上归途,学子的背包里装的不仅仅是革命文物的照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廉洁承诺。这片曾经点燃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土地,如今正以廉洁文化滋养新一代青年的精神世界。正如学生代表在结业仪式上说:“以青春之我,守廉洁之志,让井冈山的红,永远炽热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