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徽砖寻踪:巢湖学院徽砖匠心实践团的文化传承之旅

    来源:巢湖学院徽砖匠心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7月1日,巢湖学院徽砖匠心实践团奔赴宣城市广德市,开启徽砖文化探寻之旅,挖掘传统工艺价值,助力文化传承。
  
  探访徽砖博物馆,追溯历史脉络
  
  实践团首站来到广德徽砖博物馆。刚踏入馆内,各式各样的徽砖便映入眼帘,从古朴的建筑用砖到精美的艺术砖雕,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徽砖承载着当地建筑文化与民俗记忆,每一块砖的纹理、图案,都藏着过去的故事。”
  
  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还对砖体材质、制作工艺细节展开讨论。在清代民居建筑砖展区,成员李同学发现砖上雕刻的山水图案栩栩如生,“这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艺术作品,古人技艺太了不起!”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徽砖制作工艺。陈新儒供图
  
  深入制作工坊,体验工艺传承
  
  博物馆里,静态展品诉说历史,现场演示则让徽砖工艺“活”了起来。工匠们的身影,成为实践团成员眼中最动人的风景。
  
  和泥环节,工匠双手似有魔力,反复揉捏泥土,湿度与黏性在掌心精准把控,每一下按压、翻转,都为后续工艺筑牢基础;制坯时,泥料入模,手法娴熟得如同与模具相伴多年的老友,按压平整间,砖坯初形渐显;雕刻时刻最为震撼,刻刀在砖坯游走,似笔在纸上绘就山河,工匠们屏气凝神,每一刀都精准勾勒线条,让花纹从脑海走进现实;烧制更是关键,火候与时间的博弈,在窑炉前悄然上演,工匠们凭借经验与专注,守护着徽砖出炉的“蜕变时刻”。
  
  实践团成员们按捺不住好奇与热忱,在工匠指导下,尝试徽砖制作环节。触摸泥土的湿润,感受雕刻的力度,亲身经历让“匠心”二字,不再是书本上的词汇,而是指尖传来的温度、眼前专注的神情,是对传统工艺从认知到共情的深刻转变。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认真研究徽砖。陈新儒供图
  
  探寻: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生机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发现徽砖文化传承并非坦途。通过对工坊经营者、当地居民以及非遗传承人的采访,成员们了解到,一方面,传统徽砖制作工序繁杂、耗时久,经济效益低,年轻人大都不愿学,“老手艺面临断代风险,现在愿意沉下心学全套工序的年轻人,一只手数得过来。”李师傅无奈地说。另一方面,徽砖在现代建筑市场的应用场景受限,除了古建筑修复、特色文创,普通建筑很少使用,市场需求萎缩。
  
  但困境中也孕育着生机。在与广德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交流时,成员们得知,近年来,当地通过打造“徽砖文化研学游”项目,让游客走进博物馆、工坊,体验制砖乐趣,既传播了文化,又为传统工艺注入经济活力。非遗传承人陈老师也在尝试创新,将徽砖雕刻与现代艺术结合,制作成书签、摆件等文创产品,“年轻人喜欢这些小物件,买回去当纪念品,也能让徽砖文化走进他们的生活。”陈老师展示着自己的文创作品,砖雕书签上,传统花纹与简约线条融合,古朴又时尚。
  
  实践团成员们深受启发,围绕“如何助力徽砖文化传承”展开头脑风暴。来自设计专业的张逸提出:“可以把徽砖的图案、工艺融入校园文创,比如设计徽砖元素的笔记本、帆布包,让更多同龄人了解。”历史专业的林宇则建议:“整理这次实践的采访资料、工艺记录,做成科普手册,在学校、社区宣讲,扩大传播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试图为徽砖文化传承搭建青春桥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交流。陈新儒供图
  
  广德徽砖,静卧岁月,藏着地域文化密码。巢湖学院实践团走进广德徽砖博物馆,与居民、传承人交流,让“徽砖传承”从概念落地。
  
  居民王大叔说:“老房子用徽砖,结实又有韵味,邻里一起做砖的热闹,现在难忘。”传承人李师傅谈及:“徽砖‘七分泥三分火’,选泥、制坯都有门道,盼年轻人接力守这份匠心。”
  
  实践团受触动,将化身“推广员”讲徽砖故事,做“探索者”借新载体传播,当“链接者”促工艺与现代融合。正如成员小周所言,要让徽砖“活”起来,让徽文化脉络延续,盼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传承不息。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皖南徽砖博物馆门口合照。陈新儒供图 
  徽砖,作为徽文化的微缩符号,承载的不仅是工艺技法,更是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相信在实践团及更多传承者努力下,徽砖传统工艺将打破时光局限,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让徽文化的脉络,在触摸与传承中,绵延不息、熠熠生辉。
社会实践报告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报告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