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实践队:踏上红色之旅,重温历史足迹,传承爱民情怀
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的下党乡,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地方。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2024年7月19日至20日,集美大学"青春探访乡村风采,数字助力闽东振兴"实践队一行深入下党,开展了一系列以“踏上红色之旅,重温历史足迹,传承爱民情怀”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参观“难忘下党”主题馆、重走“党群连心路”、观看歌剧《鸾峰桥》及与政府老党员座谈等形式,深刻领悟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与奋斗精神,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参观难忘下党主题馆,铭记历史传承
图1 实践队在主题馆前合影留念
7月19日上午,实践队来到了“难忘下党”主题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情感的展馆,成为队员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课堂。该馆以时间为轴线,通过大量生动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珍贵图片,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九到寿宁、三进下党”的难忘历程,深刻感受到了下党乡从一个“五无”特困乡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华丽蜕变。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展示,队员们深刻理解了总书记心系百姓、真抓实干的高尚情操,以及在艰难条件下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决心与智慧。馆内的每一项展览,都让队员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不仅加深了对总书记扶贫路上赤子心、乡愁情的理解,更增强了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2 实践队员参观下党乡主题馆
重温党群连心路,感悟初心使命
随后,实践队成员们踏上了“党群连心路”。这条山路,不仅是总书记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见证,更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象征。 队员们重走这条意义非凡的道路,每一步都仿佛穿越时光,深切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爱民、亲民情怀。沿途,当地老党员的深情讲述,让队员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总书记在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是如何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解决实际困难,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里的历史痕迹与自然风光交织,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徐徐展开。古村保留着原始的风貌,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斑驳的土墙、古老的木屋,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木梁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队员们穿梭在狭窄的巷弄间,用心感受着这里的每一处细节,试图从中捕捉到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底蕴。
图3 实践队员们在党群连心路合影留念
在当地团委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古村中的老宅,聆听了关于这些房屋的家族史和变迁史,了解了下党乡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实践队还参与了与村民的交流会,村民们分享了他们如何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勤劳和智慧,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经历。队员们被村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染,也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图4 下党乡的古村落
傍晚观赏歌剧《鸾峰桥》,艺术再现光辉岁月
傍晚,实践队来到了基地多功能厅,观看了《鸾峰桥》歌剧。这部歌剧聚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以鸾峰桥为背景,通过音乐、唱词、戏剧场景和人物命运的融合,艺术再现了当年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修建廊桥、改善交通条件的感人扶贫故事,颂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下党乡人民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通过艰苦奋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图5 歌剧《鸾峰桥》剧照
“鸾峰桥”作为一个核心场景,象征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代表着下党乡乃至整个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关键性胜利。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也是对扶贫政策成功实施的致敬和为改变家乡面貌而不懈努力的人民的赞歌。舞台下,实践队成员们屏息凝神,被剧情深深吸引。当歌剧达到高潮时,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大家都被这份坚持与奉献的精神所打动。
座谈讨论谋发展,共绘下党新蓝图
图6 实践队与刘书记座谈交流
7月20日上午,实践队与政府老党员刘书记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刘书记详细介绍了下党乡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并分享了自己在乡村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感悟。实践队成员们就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刘书记对实践队成员们的热情和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大家将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下党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7 实践队在下党乡政府前合影留念
此次集美大学实践队的下党之行以回顾历史为依托,不仅让队员们重温了党群连心的历史足迹,更让他们认识到党性教育的关键意义,唤起青年学生对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铭记;还深切体悟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对青年学子推动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有了更加具体的思考和感悟。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翁翎翎 吴玉
日期: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