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西北师范大学“鹿鸣昭昭,礼韵普声”推普实践团于近日赴礼县罗坝镇徐李、巩河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实践团紧扣乡村发展需求,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结合文化调研、教育帮扶等形式,为乡村发展架起了语言沟通的桥梁。
课堂里的“推普韵”:童声诵出乡土情
实践团立足乡村儿童语言需求,精心设计“普通话+”系列课程,通过精准教学与多元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语言学习既扎实有效又生动有趣。团队成员通过设计口部操、声调游戏等基础训练,系统提升发音水平;开展诗文朗诵、手工创作等活动,培养表达能力;教唱爱国歌曲、共读行为守则,实现语言能力与品德教育的双提升。丰富的课程设置让普通话学习既扎实又生动,有效促进了孩子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村户间的“连心桥”:乡音共话振兴路
为进一步掌握当地村民语言使用现状与需求,将推普工作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实践团成员深入徐李、巩河两村开展入户调研。通过“宣传+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村民语言使用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调研中收集的家长反馈,既验证了实践团前期的教学成效,更为后期课程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仪式上的“同心结”:携手织就未来梦
实践团结课仪式现场,实践团带队教师总结推普成果并表达感谢,村委会负责人对此次实践活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实践团成员为每一位孩子精心准备了小礼物,题写祝福明信片,凝望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不舍之情油然而生。课堂上的欢声笑语、作业本上的稚嫩笔记,早已化作心中最珍贵的羁绊。
行思中的“青春志”:沃土深植育人根
实践团成员梁艺感悟到:师范生的学业远不止于课本,教育事业的根基深植于广袤大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乡亲们殷切的期盼,让她更坚定了未来的方向,站上讲台,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怀揣着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赤诚。
“暑期社会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此次推普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发展,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本领、增强了担当,真正实现了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实践团指导教师张碧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