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7月3-4日,安徽外国语学院“非遗寻光·青春传薪”传承团走进宣城市郎溪县龙村湾,将现代科技与非遗保护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绽放新光彩。
传承团抵达皖南大鼓非遗陈列馆,在省级传承人李修顺的引导下,系统了解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馆内陈列的演出证书、上世纪演出请柬、珍贵手抄曲本及艺术家游本昌亲赠木雕,勾勒出皖南大鼓百年发展的文化图谱。李修顺重点介绍了陈列馆兼具的“‘鼓为媚’百姓调解驿站”功能,通过“以鼓传情、以艺化怨”的创新模式,将非遗技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结合。
在与李修顺的深度访谈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其六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历程。面对传统说唱“重嗓发音”易致声带损伤的行业痛点,李修顺创造性地将口腔共鸣技法融入表演,大幅延长艺术生命。更令人振奋的是,他将普法宣传与曲艺表演深度融合,创作《民法典新歌唱起来》等普法曲目,通过“非遗+法治”模式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突破。现场展示的手机影像记录显示,近年来其足迹遍及皖浙赣三省30余所中小学及社区,累计培养青年传承人200余人,为非遗活化注入新生力量。
传承团成员零距离体验了皖南大鼓的艺术感染力。李修顺现场演绎经典选段《说唱皖南》,铿锵鼓点如马蹄踏过历史长河,醇厚唱腔似山涧流淌千年故事。鼓声起处,仿佛重现皖南山水间的烟火人间;唱词落时,尽展非遗曲艺的叙事张力。这场沉浸式体验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当代生活中的文化血脉。
在实践调研基础上,团队与李修顺共同探讨“非遗+文旅”“非遗+教育”的传承新模式。成员们建议利用VR技术构建“数字鼓韵”沉浸式体验馆,策划“鼓韵少年说”校园传承计划,并设计非遗主题文创产品。李修顺表示,期待通过校地合作,让皖南大鼓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
此次龙村湾之行,既是青年学子对非遗文化的深度触摸,更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探索。安徽外国语学院实践团以青春之力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承载着皖南记忆的鼓韵之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持续回荡,奏响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崭新乐章。
文字:孙玉茹、孙浩馨
图片:檀昕然、赵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