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化作大江南北的生动实践。近日,广西师范大学林药双兴调研队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探寻“核桃林下种药材”这一种植模式的振兴密码,感受复合林下经济如何为乡村产业注入澎湃新动能,将山地资源点绿成金,铺就富民兴村新通途。
凝聚共识·“两山”理念宣讲行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塘岸镇蟠龙村,调研队面向当地的学生举办主题宣讲会,团队成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案例,系统阐释了“双轨嵌套”的核心内涵,向同学们介绍了凤山县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复合利用与效益倍增。宣讲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聚精会神,对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向上”拓展空间、“向时”要效益,让核桃树下曾经的“闲置光阴”也能产出“真金白银”表现出浓厚兴趣。这场深入的知识普及,为后续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林药双兴调研队在北流市蟠龙村进行宣讲
问计于企·细究产业发展脉络
调研的下一站,队员们走进了凤山县佳弘种苗有限公司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当问及该模式最大的优势和贡献时,公司负责人强调“这模式最突出、最根本的贡献,就是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农户增收,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她的话语道出了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可见,凤山县的实践,正是将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富民产业的生动诠释,在青山沃土间铺设了一条奔向富裕的“双轨”。同时负责人介绍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愿景,就是积极与大型药厂、加工企业深度对接,全力拓宽销路,为农民增收再添一把“旺火”,以实际行动带动农民致富、乡村振兴。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林药双兴调研队与佳弘种苗有限公司负责人深入交流
躬身沃野·深入林药种植一线
在凤山县中亭乡柏林村,调研队踏入了凤山县佳弘种苗有限公司的林下种植基地进行实地探访。该种植基地是凤山县“核桃+中药”种植模式的特色示范区,种植总面积1.5万亩,并在持续扩展中。基地负责人介绍到,在这样的种植模式下,药材的成活率很高,品质好,并且市场的需求量大,同时她特别强调,为彻底打消农户“种出来卖不掉”的忧虑,公司构建了“到村、到户、到点”的坚实保障网络,为农户提供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更关键的是与农户签下“保价回收”的协议,确保投入有回报,风险有兜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坚实保障。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林药双兴调研队参观道地药材种植基地
宣传推广·携手共绘振兴蓝图
调研行程接近尾声,实践团成员带着精心编制的宣传手册,分别在河池市凤山县、南宁市武鸣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向当地群众发放并介绍这种“一地生双金”的创新模式。宣传手册中重点阐释了凤山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核桃+中药”的种植模式实现“空间立体开发、时间高效填充”的双重增值,用生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每一本手册,每一次讲解,都是对“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时代号角的青春回应,将产业振兴的新理念、新希望层层扩散开去。调研队成员们青春的身影与声音,正是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投身广袤乡土、贡献智慧力量的生动实践。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林药双兴调研队制作的宣传手册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林药双兴调研队分发并讲解宣传手册
当核桃林下弥漫着淡淡药香,当保价协议坚定守护着农户的汗水,一条生态友好、效益倍增、农企共赢的振兴路径已然清晰可见,这样的模式不仅是破解凤山县在土地资源上山多地少的限制的“金钥匙”,更是在时间维度上精打细算、向复合经营要效益的“巧算盘”。凤山县的探索,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一份充满智慧的“双轨”答卷,而凤山核桃林下的盎然生机,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最富生命力的基层实践,同时也雄辩地证明,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只要善于向空间要效益、向时间要产出,用好科技赋能,筑牢利益联结,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必将越走越宽,乡村产业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磅礴铺展!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药双兴调研队
吴清晨/文 张君 韦水连 陈怡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