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7月3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匠心助共富,青力兴清湖”实践团深入衢州市江山市清湖街道,先后探访公泰酱油展示馆、彩陶村和睦大院以及绿牡丹茶坊等,对百年酱艺、传统陶艺、特色茶文化三项承载地方文化基因的非遗技艺展开深度调研。队员们通过走访、访谈、体验、交流,既触摸到传统技艺的历史温度,也洞察到非遗在当代传承与助力共同富裕中的机遇与挑战,更以青年视角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化思考。

图1实践团启程前合影
百年酱艺:时光酝酿里的传承密码
实践团首站抵达公泰酱油展示馆,其旧址可追溯至明代,酱园创建于1825年,是闽浙赣皖边境地区颇具信誉的“中华老字号”。据《清湖镇志》记载,公泰酱油遵循“春准备、夏制曲、秋翻晒、冬成酱”的古法工艺,经选豆、蒸、煮、发酵等环节,日晒夜晒超200天,无需添加增鲜剂便得清润滋味。

图2实践团成员在公泰酱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带领下参观酱油制作工序

图3实践团成员访谈公泰酱油老师傅
实践体验中,队员们在老师傅带领下目睹选豆、蒸煮等工序,“日晒夜露两百天,方得一味鲜”的坚守,让大家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智慧。现代公司里,研学团队参观晒场、游客选购包装产品,展现着酱艺的“破圈”尝试。
陶艺古村:泥土与古建中绽放的新生
7月1日,实践团走访了彩陶村和睦大院。由江西婺源迁建的百年古宅改建而成的民宿,作为浙江省首批文化主题民宿,其以“宋人四艺”(点茶、插花、挂画、焚香)为核心特色,毗邻的陶艺体验区也吸引了众多研学团队。

图4实践团成员采访和睦大院老板祝小敏女士

图5实践团成员体验陶艺
实践团注意到,民宿善庆堂的历史建筑结构融合了古代木雕工艺和传统回字纹。作为非遗传承人,老板将古建修复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这些老宅子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改造时保留了雕花、回字纹等元素,让客人能亲身感受传统文化。”
绿牡丹茶坊:茶香里的传承与交融
调研途中,实践团专程走访绿牡丹茶坊,与茶文化传承人深入交流。作为当地特色非遗,绿牡丹茶以形似牡丹、香气清幽著称,其制作需经采摘、摊青、杀青、揉捻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讲究时节与手法。

图6实践团成员与绿牡丹传承人一同品茶交谈
传承人向队员们演示了茶艺表演,沸水注入茶杯,茶叶缓缓舒展如牡丹绽放,香气瞬间弥漫。“采茶要选晴天的嫩芽,杀青要掌握火候,这茶里藏着山里人的讲究。”队员们品茶时,感受到茶汤清甜中蕴含的乡土气息。这一刻茶坊不仅是卖茶的地方,更成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匠心共富:让传统在活化中赋能未来
从百年酱艺的“日晒夜露”到陶艺古建的“匠心传承”,再到绿牡丹茶的“清香雅致”,三项非遗虽形式各异,却共享着地方文化“精益求精”的造物观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调研发现,无论是酱艺的文旅融合、陶艺的民宿创新,还是茶文化的体验升级,都印证着:非遗的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它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赋能共同富裕。
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当传统技艺成为研学资源、文化符号,传统便不再是‘过去式’。”此次实践让大家坚信,守住技艺之根、注入创新之魂,这些非遗瑰宝终将焕发新生,为共富铺就“以匠心守初心,以文化促振兴”的特色路径——这既是清湖街道的发展启示,更是青年实践团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以青春力量续写的共富新篇章。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匠心助共富,青力兴清湖”实践团陈琳/文 实践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