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广东工业大学“织创未来”三下乡实践队赋能纺织产业智能化升级

  2025年7月13日至19日,广东工业大学“织创未来”实践队在广州白云区开展了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为核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大圆织机AI疵布检测装置,深入纺织车间,通过技术调试、问题解决与现场培训,帮助企业突破人工质检效率低、质量波动大的瓶颈,探索纺织产业智能化转型新路径。
  在白云区一家典型的中小型纺织厂,夏日的高温让车间充满了热浪和棉絮的味道。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织创未来”实践队成员正忙碌在机器旁,调试着最新研发的AI疵布检测装置。作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他们不仅带来了前沿设备,更把实验室里的成果与车间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让科技真正落地。
  该工厂共有36台大圆织机,长期以来依赖人工质检,导致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4名验布工需在50℃的车间内巡检,每台织机的日产量约6千米,但人工质检仅能抽检10%。
  实践队在安装设备的第一天就遇到挑战:车间光线不足,工业相机在低光条件下成像效果下降,影响瑕疵识别准确率。队员们立即动手设计补光方案——加装可调色温的LED环形补光灯,并利用遮光罩减少布面反光。第二天,设备长时间运行时,再加上灯板功率过高,导致设备内部温度升高,影响核心板正常运行,实践队又用3D打印材料制作导风罩并加装微型散热风扇,将运行温度降低到稳定范围。

图为疵布检测设备在大圆机上的装配图 李仲勤摄
  除了硬件优化,队员们还根据不同布料纹理调整了算法参数,提高了系统对复杂纹理面料的识别精度。每天中午,他们会利用工人休息时间,在车间临时搭建的“微课堂”上,手把手教员工如何在平板界面上查看检测结果、确认瑕疵位置,并演示如何通过数据报表发现潜在生产问题。经过6天的持续调试与培训,AI系统的漏检率从人工质检的7%降至0.9%,停机次数减少了83%,工人劳动强度下降了70%。

图为实践队员在微调设备位置 李仲勤摄

图为实践队员与工厂工人在讨论疵布种类 李仲勤摄
  AI检测设备的引入,还让企业第一次拥有了实时的数据化管理能力。检测数据接入工厂MES系统后,生成了“疵点热力图”和“班组质量PK榜”,为生产调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设备监测到3号机在上午11时至13时油污集中,管理人员及时排查出加油工操作不当的原因,纠正后油污瑕疵减少了60%。
  尽管智能化转型初见成效,但调研中也发现中小企业仍面临高投入、设备适配难、人才不足等挑战。实践队建议推广“以租代买”模式、建设“智能检测共享中心”,并与职业院校合作培训“智能验布员”,确保技术能被长期使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帮助企业提升了生产效率,也让学生们在一线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带队老师吴老师表示:“我们希望把科研成果带到乡镇和企业中,让科技真正服务产业,这也是‘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所在。”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 自动化学院“织创未来”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春雨润心
  •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暖心愿公益团队于2025年7月9日走进“春雨助残中心”开展了一场温暖人心的助残志愿活动。
  • 08-13 关注:5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