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实验室里的“食育启蒙”
在烘焙实验室,实践团成员们预先准备了酸奶、曲奇饼干等茶点,并为即将到来的主题烘焙活动备齐了所需食材。戴上围裙的冯莉老师在操作台旁为参与活动的家庭演示戚风蛋糕的打发技巧,打蛋器高速旋转产生的声响与孩子们的惊叹声交织在一起。

图为实践队成员指导家长与小朋友进行烘焙制作。周成琳摄
“小朋友们注意,蛋清要打到提起打蛋器能形成小尖角才算合格哦。”冯莉老师边操作边讲解。实践团成员则分组在孩子们身边进行手把手指导。当一位小朋友挤星星形状面糊边缘溢出时,成员冯夏立即安慰:“没关系,第一次做能保持形状已经很棒了,这是面粉遇热定型啦。”
烘焙过程中还穿插了“食材辨认”环节。当实践团成员吴柯欣举起一袋发酵粉时,一位小朋友立刻举手:“我知道,妈妈做包子时会放这个,能让面团变大!”吴柯欣顺势讲解:“没错,这就是发酵的魔力,微生物会吃掉糖分产生气体,让食物变得松软。”这样的即时科普贯穿全程,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自然接收食品科学知识。
分级科普架起“食安桥梁”
烘焙等待间隙,实践团成员们开展了科普宣讲。成员们首先向家长和孩子分发了差异化问卷——儿童版问卷以生动有趣的选择题为主,涉及“剩饭如何处理”等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成人版问卷内容则涵盖食品购买、储存、处理、安全问题应对措施等。问卷结果显示,家长对食品购买和储存有基本了解,但在生熟存放、冰箱清洁等关键环节存在知识或习惯上的欠缺。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家长与小朋友进行问卷调查。周成琳摄
“淋菜入口画美味,食用之前要注意。亚硝酸盐有毒性,神制定日莫心急。”实践团成员改编的儿歌拉开宣讲序幕。针对儿童群体,他们用动画短片演示“变质食物里的小细菌”,并通过玩偶互动讲解“勤洗手的重要性”。面向家长,占福朝副教授解读了《反食品浪费法》条款,并结合近期市场监管部门公布的抽检数据,讲解了“散装食品标签规范”等实用知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小朋友们开展科普小课堂。周成琳摄
互动问答环节中,家长们的提问聚焦生活细节。“夏天剩菜到底能不能过夜?”“孩子总爱吃零食,怎么选才健康?”实践团成员逐一解答,并现场演示“冰箱分区储存法”:将贴有不同颜色标签的饭盒放入模拟冰箱,红色代表即时食用,蓝色代表可冷藏2天,绿色代表需冷冻保存。“这个方法太实用了,回家就给冰箱贴标签!”家长张女士边用手机记录边说。
双向成长的科普实践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整理出三大箱活动素材,包括孩子们绘制的“我心中的安全食物”图画、家长填写的12条改进建议、以及记录着37次互动问答的手账本。这些素材将成为后续优化科普内容的重要依据。
“原本担心小朋友坐不住,没想到他们全程专注。”实践团成员吴柯欣回忆起孩子们在活动中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深受触动,她表示:“科普的意义在于在孩子心里种下健康的种子。这次活动也让我深刻体会到,食品安全教育需要从家庭场景切入,才能真正落地。”
成员冯夏则关注到问卷反馈:“回收的儿童问卷中,超过90%的孩子在‘如何帮助家人吃得更安全健康’的问题下,给出了实用的小妙招。这说明孩子们对身边的食品安全有天然关注。”基于此,实践团计划在本次活动的基础上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科普活动,让不同人群在参与中学习实用的食安知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周成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