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鳄票红”项目团队探访了位于江西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此次实践活动以红色金融票证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为核心任务,在实地访谈与数据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与实践经验,为后续红色金融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依托数字化成果,追溯红色金融源头,汲取先辈智慧力量,筑牢金融学子的政治忠诚根基,强化红色基因认同,让红色金融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并更好服务社会。
民房里的“国家金库”:五人撑起金融大厦
步入旧址,狭窄的空间无声地诉说着创业的艰辛。楼上楼下两个小厅和三个房间,既是营业厅、办公室、库房,也是工作人员的居所。这座朴素的砖木结构两层民房,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金融事业伟大征程的起点。1932年2月1日,国家银行在此宣告成立,行长毛泽民带领仅有的4名工作人员,开启了统一苏区货币、支援革命战争的壮丽篇章。面对苏区内流通的清朝铜板、各地工农银行发行的150多种杂钞乱象,统一货币成为新生人民政权的燃眉之急。史料记载,时任财政部长邓子恢从财政部仓库寻得一方玉器,行长毛泽民请匠人磨平后刻上“国家银行”四字。

图为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刘元竹供图
漳州缴获奠定基石,首套“国币”应运而生
1932年4月,毛泽东发起漳州战役并攻克漳州,弟弟毛泽民作为负责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成员,在战役胜利后迅速组织没收征集委员会进驻漳州,清点、征集并押运回大量物资和款项,其中包括一笔重要资金。这笔资金为国家银行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也被用于从厦门秘密购进制币材料。同年7月,在苏区军民的共同努力下,首批苏维埃国币在艰难条件下诞生:正面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字样,还印有财政部部长邓子恢和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的俄文亲笔签字。这些货币的发行,对统一苏区货币、稳定根据地经济、支持革命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印刷机。供图刘元竹
公债凝聚民心,点滴汇成战争伟力
在叶坪旧址昏暗的油灯下,国家银行工作人员精心设计并成功发行了两期革命战争公债。1932年6月,首期60万元公债一经推出,便得到了苏区群众的踊跃认购,场景感人至深。至1932年底,两期公债的实际募集资金达180万元,远超预期目标。这笔宝贵的资金直接助力红军取得了宜黄、南丰等战役的胜利,为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红色金融启示录
团队成员们站在叶坪国家银行旧址前,触摸斑驳的墙壁,仿佛能感受到那段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这里不仅是红色金融的原点,更是其精神内核的生动体现!”项目成员徐硕激动地总结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国家银行旧址前合影。刘元竹供图
此次赴瑞金叶坪与沙洲坝国家银行旧址的红色金融溯源调研,团队成员置身于国家银行初创时的简陋民房,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在物资匮乏、强敌环伺的环境中开创金融事业的坚定信念,深刻领悟了“金融命脉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的根本原则。
金融是革命事业不可替代的筋骨,人民至上的金融初心已在这一刻熔铸成永恒的坐标。正是这份初心的召唤,让后来者愈发笃定自身的使命——既要借数字化的羽翼让红色金融“看得见、算得准”,更要让其精神血脉“入脑入心”。叶坪的星火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事业的第一次壮阔“点火”,其“自力更生、统一币制、服务战争、依靠人民”的宝贵基因,经由数字技术的接力传递,正化作新时代培养金融报国新人的“精神货币”,在赓续红色血脉的征程中熠熠生辉、生生不息。(通讯员刘天雨葛润其高欣语卢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