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乡村赋能——安徽外国语学院“夏萤微光基层服务实践团”赋能梧桐村支教建设

乡村赋能——安徽外国语学院“夏萤微光基层服务实践团”赋能梧桐村支教建设
7月15日,在淮北市梧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心”剪纸课正火热进行。来自安徽省安徽外国语学院“夏萤微光基层服务实践团”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们,正手把手指导村里的留守儿童制作红色主题剪纸作品。红纸在孩子们灵巧的剪刀下逐渐绽放出五角星、花朵等鲜亮图案,映照着张张专注的笑脸。这标志着“青春筑梦·非遗传承” 暑期支教项目在梧桐村正式启动,大学生志愿者以“中国心手工课”、“非遗瓦拓体验”、“匠心漆扇制作”等特色课程为载体,为乡村儿童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之旅。
巧手剪出“中国心”,厚植家国情怀
课桌上铺满红纸,大学生志愿者王杰正向孩子们讲解剪纸的历史:“剪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手中的红纸,承载着千年的祝福。”活动围绕将“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怀培育”融入美育实践。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剪刻出“爱我中华心”等主题作品。

古法瓦当拓印,唤醒沉睡的非遗记忆
在村中古戏台旁,青年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体验“瓦当拓印”技艺。清水中浸润宣纸,墨包轻轻拍打,汉代云纹瓦当的图案跃然纸上。“瓦当是屋檐的守护者,拓印是与历史的对话。”志愿者的讲解让孩子们屏息凝神。这一环节精准对接文旅“非遗在乡村”工作要点,让沉睡在地方的古建筑构件成为活态教材。梧桐村留存多处清代民居,课程就地取材,使孩子们在触摸家乡历史中增强文化自信。通过“非遗进课堂”活化乡村教育资源。村支书感慨:“大学生把书本里的‘非遗’变成了孩子们摸得着的宝贝,这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大漆点染成扇,传承东方美学智慧
活动室内弥漫着天然大漆的清香。在安全防护下,孩子们将素白团扇浸入漆液,再点染矿物颜料,水面瞬间绽放斑斓纹理。“漆扇制作是国家级非遗‘金漆镶嵌’的简化体验。”队长江书颖介绍,“每一把扇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课程设计体现教育部“五育并举”理念,将劳动教育(动手制作)、美育(色彩构图)、德育(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十岁男孩小刘完成作品后兴奋不已:“原来老祖宗的智慧这么神奇!”活动呼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要求,为乡村孩子打开传统文化窗口。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现场观摩后表示:“这种体验式教学,为非遗传承播下了未来的种子。”
梧桐村的古戏台檐角下,悬挂起孩子们创作的漆扇,微风过处,流转千年的东方色彩在阳光下翩跹起舞,如同被唤醒的文化基因,在乡村孩童的心间生根抽芽。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正从传统帮扶向“精神共富”升级转型。安徽外国语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在梧桐村的非遗课堂中证明,当青春智慧遇见乡土文化,不仅能为留守儿童点亮别样暑假,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深厚的文化内驱力——这恰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精准滴灌”生命力的生动诠释。
    来源:徐梓浩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