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学子赴新疆开展社会实践 助力棉花产业绿色发展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棉青链”社会实践团赴新疆巴州库尔勒地区,聚焦棉田农膜污染治理与棉秆资源化利用开展专题调研。团队依托学校能源资源学科优势,深入一线,探索农业绿色转型路径,为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聚焦产业痛点明确实践方向
7月31日,实践团在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合作社与当地种植户座谈,了解到当前棉田生产存在农膜残留污染、棉秆资源利用率低两大痛点。传统PE农膜回收率仅40%,污染严重却因成本低被广泛使用;可回收农膜回收率80%,仍有残留;PBAT全生物降解农膜环保但价格高,中小农户难以承受。新疆每年产生棉秆超过2843万吨,目前仅90%用于粉碎还田或焚烧,其余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存在浪费和环保隐患。这些实际问题为实践团明确了调研方向。
深入一线调研分析农膜应用现状
8月1日,实践团走访库尔勒28团三块棉田,实地考察三种农膜的应用效果:使用PE农膜的地块残膜多、缠绕根系;可回收农膜地块残膜量明显减少,但回收需要额外人工成本;PBAT农膜自然降解,对土壤影响较小。8月2日,实践团走访当地胜农地膜厂、云泰生态产业地膜厂分析不同类型农膜的生产工艺与成本。就农膜“环保性能与使用成本平衡”,实践团与企业技术人员通过深入交流提出具体建议:可尝试“新料+再生料”混配生产降本,完善农膜回收补贴政策,构建“田间回收—工厂再生—重回田间”的循环体系。通过两日的走访,实践团进行了现状调研,建立了不同规模农户的成本收益模型,提出差异化选择方案:建议小农户优先使用可回收农膜,中大农户推广使用PBAT农膜,兼顾生态效益与农户经济承受能力。
创新技术方案推动棉秆资源化利用
针对棉秆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实践团系统梳理《新疆棉秆等生物质产量及利用现状》,结合当地实际设计出《秸秆热解气碳联产方案》,构建“棉秆—能源—农田”循环模式:棉秆经烘干粉碎后,通过热解技术产生可燃气体用于供热或发电,剩余有机碳用于培育能源草;能源草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资源高效循环。该方案相比传统方式,可提升棉秆能源产出价值、减少碳排放、推动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目前,实践团已将方案提交给库尔勒市政府、当地棉花企业及村镇合作社并得到积极反馈。西域沃土农业有限公司在回复中表示该方案具有较强操作性,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践行能源报国书写青春答卷
此次实践完成了从理论研究到实地应用的转化,团队掌握了农膜利用与棉秆处理的现状,形成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调研深刻认识到,农业绿色发展需要科技赋能,更需要兼顾环保目标与生产实际。团队成员会继续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为国家农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贡献青春力量。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