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深耕科创研学沃土,青春 “新” 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深耕科创研学沃土,青春“新”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学院科技创新研学实践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拓‘新’域质升探索团”于今年暑期开展了一系列以“科技创新研学实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高校研学、企业参访、基层服务等多种形式,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让青年学子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科技创新的时代价值,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探索海洋科技前沿激发创新思维火花
  7月中旬,实践团首站走进江苏海洋大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科技与气候变化”专题研学活动。在为期三天的深度交流中,团队成员们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深刻体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魅力。
  在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团队成员近距离观摩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海洋观测平台。该平台集成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海洋温度、盐度、酸碱度等关键指标,为研究海洋酸化、赤潮预警等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这套系统的传感器网络设计非常精巧,既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又考虑了海上恶劣环境的适应性,这给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很大启发。
  智慧农业实验室的盐碱地改良项目同样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研究人员将海洋微生物技术与智能灌溉系统相结合,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滨海盐碱地的生态修复方案。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的水肥一体化系统,配合特定菌群的土壤改良剂,使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实现了水稻亩产超800斤的突破。这也让成员们明白,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像这样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
  防灾减灾实训中心的高仿真模拟系统则展现了科技守护生命的力量。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模型,结合气象大数据和流体力学算法,系统能够精准预测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内涝风险,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团队成员们戴上VR设备,亲身体验了从灾情预警到救援调度的全过程模拟演练。“科技不仅能改变生活,更能拯救生命,这让我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有了全新认识。”张同学在体验结束后激动地表示。
  此次跨校研学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更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总结的那样:“海洋大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学科交叉的边界地带。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跨界思维带回自己的专业领域,在未来创造出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成果。”
团队成员于江苏海洋大学合照 费昊淼摄
       思悟成长:青春邂逅新时代科创报国正当时
  回顾整个实践历程,团队成员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有对科技创新使命的深刻体悟。在8月11日的总结分享会上,同学们畅谈实践心得,规划未来方向。
  “在海洋大学看到的蓝碳研究项目让我深受触动。”团队成员陈同学分享道,“科研人员十几年如一日地监测海岸带生态系统,这些宝贵数据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该培养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定力。”
  领队老师指出:“这次实践最宝贵的成果,是同学们建立了'需求导向'的创新思维。在田间地头,你们亲眼看到了科技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在企业车间,你们切身感受到产业对技术的真实需求。这种认知将指引你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江苏海洋大学共建海洋科技研学基地,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服务过的乡村社区保持联系,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团队成员们一致表示,将继续保持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让青春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绽放绚丽光彩。
  通过此次实践,徐州工程学院“拓‘新’域质升探索团”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像一粒粒创新的种子,将科技报国的理想播撒在祖国大地上,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收获丰硕的果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支年轻的团队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科创篇章。
团队成员于江苏海洋大学合照 费昊淼摄
    来源:拓“新”域 质升探索团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