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循《嘉陵江上》,砺烽火脊梁 ——哈工大学子重庆行感悟抗战壮歌里的民族魂

循《嘉陵江上》,砺烽火脊梁
——哈工大学子重庆行感悟抗战壮歌里的民族魂

 
【哈工大(深圳)智能学部宣】(图文/彭瑞垚、邓杰月)“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芬芳。”当《嘉陵江上》的深沉旋律回荡山城,哈工大“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西南分队循着歌声,踏上了追寻重庆抗战记忆的征程。这首1939年诞生于陪都的救亡壮歌,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段浸透血泪却燃着不屈怒火的历史长卷。队员们走进座座历史遗迹,于旧址文物间触摸这座英雄之城的光荣与苦难。
1. 建川博物馆:手印铭刻家国义
首站重庆建川博物馆(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尘封着川军与兵工浴血奋战的岁月。从划痕累累的“汉阳造”,到泛黄的迁渝简报,再到数百位抗战老兵的手印墙——每一处印记,都是跨越时空的对话。
凝视那些布满老茧与伤痕的手印,队员们顿悟:历史非冰冷数字,乃无数生命书写的史诗。这些手,曾握枪杀敌、擦拭机件、安抚亲人,终成民族脊梁的坚实年轮。展厅中央,一面“死”字旗令众人屏息:斗大“死”字两侧,“国难当头…幸吾有子,自觉请缨…伤时拭血,死后裹身…”这是父亲王者成送子王建堂参军所制。身负此旗,王建堂四度负伤,冲锋不辍。“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朴实话语,道尽千万百姓“舍家为国”的赤子情怀,铸就中华文明危难中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2.大轰炸遗址:焦石见证愈炸愈强
“1938至1944年,日寇轰炸重庆6年10个月,近万炸弹,3.2万同胞罹难……”立于大轰炸遗址展板前,队员声音沉痛而坚毅。“然重庆人脊梁未折!”遗址公园内,“愈炸愈强”石碑傲然矗立——那是“六五惨案”后市民于焦石上的宣言,更升华为整座城市的精神图腾!
穿行于模拟防空洞的幽暗通道,历史的回响在耳:炸弹轰鸣与琅琅书声交织,废墟炊烟同兵工厂锻打共鸣。“摧毁屋宇易,摧垮精神难!”队员感言。如今,每年6月5日的防空警报,不仅缅怀逝者,更珍视和平,传承那份“愈炸愈强”的坚韧——这绝境淬炼的民族韧性,正是今日中国直面挑战的底气。
3.周公馆:方寸之间听惊雷
队员们随后来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这隐于街巷的灰墙黛瓦,实为武汉沦陷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国统区开展抗日统战的核心阵地。
斑驳木门后,1939至1946年间,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在此秘密议事,接待民主人士与国际友人,于白色恐怖中传播党的抗日主张。卧房仅十平米,木板床、粗布被,正对国民党警察室的三扇窗——周恩来便在此“群狼环伺”中运筹帷幄,维系抗战大局。“陋室方寸,承载运筹之智、呕心之忆,尽显革命家崇高风范。”队员彭瑞垚感慨。凝视那扇直面特务的窗,大家彻悟:真正信仰无需华台。共产党人于逼仄之地,以智勇架起救亡桥梁,“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担当,至今仍是统战工作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4.解放碑:山城人民的精神丰碑
行程终点,矗立着解放碑。这座1940年始建的“精神堡垒”,自弹坑中崛起,亲历山城不屈抗争,1946年易名“抗战胜利纪功碑”,1949年后成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它不仅是城市地标,更是一个民族从深重苦难走向伟大辉煌的见证。”《嘉陵江上》歌声中,队员们心中敬意与担当交织。
别离山城,嘉陵江涛声犹在耳畔。此行深刻启示:历史遗址的价值,不在旧物多寡,而在能否让今人聆听先辈精神的回响。“死”字旗的决绝、“愈炸愈强”的坚韧、陋室统战的智慧、解放碑的荣光——交织呈现的不仅是一部抗战史,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成长史诗。正如带队老师所言:“这些旧址文物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力量。青年一代唯有读懂过往,方能在新时代续写‘愈炸愈强’的崭新篇章。”这份“读懂”,即是对历史至高的致敬,亦是对未来最实的担当。
从抗战歌声中汲取精神伟力,于实践征程中追寻先辈足迹,“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步履不停……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智能学部红途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