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红色战歌足迹,探军民同心密码
——哈工大学子赴晋探寻“军民同心”抗战精神印记
【哈工大(深圳)智能学部宣】(图文/邢泽宁、崔婧、王乔阳)“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2025年8月1日至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 “红途寻迹,青春励行” 实践团循着穿越时空的旋律,踏上了山西的土地。他们带着对歌声里 “地下长城” 的向往,对八路军浴血奋战的追怀,循着烽火岁月的印记,开启了一场追寻军民同心史、触摸民族精神脉络的红色之旅。
1.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歌声里的地下长城
8月1日,实践团走进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馆外,实践团成员遇到了北京卫戍区警卫第四师十六团武乡襄垣七七届战友聚会,现场交流氛围热切,“‘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神兵就是咱军民拧成的一股劲!”一位退伍老兵指着展馆方向,难掩激动地说,“八路军的根基在人民,当年地道战的胜利,正是军民一心的最好证明。”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退伍老兵交流
展馆内,地道战的旋律萦绕耳畔,成员们在展品前深切体会到 “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的真谛。从百姓藏粮的地窖到 “地下长城” 般的地道,军民联手创造的抗战奇迹,让大家对 “军民同心,其利断金” 有了直观认知。正如《地道战》歌词所唱,这场全民皆兵的战斗,是人民与军队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防线,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地道战
展台内,八路军军装与系着小米布袋的步枪静静陈列,直观诠释着 “小米加步枪” 的抗战记忆。小米与步枪的结合不仅是艰苦岁月里的生存智慧,更生动演绎了《地道战》歌词中“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的壮阔场景。歌词里“全民皆兵”的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是激励人们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见证着军民同心铸就的不朽传奇。多媒体展区中,平型关战役的烽火硝烟、百团大战的攻坚号角通过光影技术重现,让实践团成员直观触摸到八路军在华北战场运筹帷幄的战略魄力。
走出纪念馆,一位成员凝视着馆外的太行山影动情说道:“‘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的歌声犹在耳畔,那些在地道中交汇的生命早已融入山川草木。我们接过的不只是历史的接力棒,更是‘振兴家国’的千钧重任,正如歌词所唱,这份精神永远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2. 百团大战纪念馆:军歌中的烽火征程
8月2日,实践团走进山西省阳泉市百团大战纪念馆。“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八路军军歌》的雄浑旋律在展馆内响起,与百团大战的战史场景交相辉映,引领成员们深入了解1940年这场由八路军发起、规模达百团的大型抗日战役。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唱《八路军军歌》
坐落于狮脑山上的展馆,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遗存、战例复原等形式,系统再现了正太铁路破袭、东团堡伏击、榆辽坑道战、狮脑山高地争夺战等典型战例。其中,狮脑山六昼夜鏖战复原场景令成员们动容:弹坑就是掩体,菜汤就是军粮,战士们在极端困苦中的坚守,与军歌中 “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的歌词形成强烈共鸣。
珍贵的历史照片、战士遗物、作战图纸,让成员们系统了解了百团大战的战略背景、战术部署和历史意义。展墙上,董天知、李林等百团大战中牺牲的烈士名录静静排列,他们的事迹让“人民战争”的内涵愈发深刻。“军歌里的‘我们’,是千千万万为民族而战的中国人。”有同学在展后分享中感慨。
馆外,四十米高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如尖刀刺向苍穹,二百七十八米长城墙象征军民共筑的胜利防线,恰与《八路军军歌》“钢刀插在敌胸膛”的歌词呼应。实践团成员驻足瞻仰,在这片曾烽火连天的土地上深悟和平之重,纷纷表示将以先烈为范,坚定信念、勇担使命,让红色精神融入学思践悟。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前合影
3. 三晋大地:红途上的精神接力
从太行纪念馆的地道战歌声到百团大战纪念馆的八路军军歌回响,实践团以“歌声为引、器物为证、精神为魂”,在历史场景中重温峥嵘岁月,读懂了军民同心、智勇抗争的民族精神密码。
此次山西之行,让实践团成员深切体会到:抗战胜利的火炬,正是战士与百姓以无数微光汇聚而成 —— 将军运筹帷幄的谋略、士兵冲锋陷阵的勇猛、百姓倾囊相助的赤诚,在烽火中熔铸成不可战胜的民族力量。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砥砺前行,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奋斗中永续传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军民同心的新篇章!
从抗战歌声中汲取精神伟力,于实践征程中追寻先辈足迹,“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