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芳供图:郑涵洋
8月18日,华东政法大学基层中国“政通人和·百治兴”调研队伍一行十余人在政和县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调研走访了四平戏、亿年龙鸟展示馆和洞宫山景区。
上午在
杨源村英节庙内,古戏台台柱上的清代楹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保存完好。据悉,该戏台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现存大殿为清康熙元年重建,2001年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在这里,四平戏每年都会被登台演出,其唱腔高昂粗犷、诙谐风趣,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了政和独特的文化符号。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县政府每年会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戏班服装更新、演出班子维护以及重组等必要开支。但目前全年固定演出数量不足,演员平均年龄基本超过50周岁,青年传承力量严重不足。因此,如何使这一重要非遗文化在新时达焕发新机、让年轻力量愿意拥抱四平戏成为政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课题。
之后,调研队抵达
杨源乡大溪村亿年龙鸟展示馆并与杨源乡领导在展示馆就“如何发展龙鸟旅游”主题展开现场座谈会。
据悉,展馆由小学改造而成,于今年5月28日正式开馆,占地面积350平方米,设“凤舞龙蟠、龙迹寻踪、龙鸟传奇、生命交响、龙鸟研学堂”五大主题展厅,核心展品为“奇异福建龙”与“政和八闽鸟”。据村书记介绍,八闽鸟化石由科研团队历时3年才完成化石挖掘与鉴定,过程充满波折与不易。但展馆现有经济提振效力和宣传力度明显不足,问展陈方式仍以传统图文为主,互动体验不足;缺乏年轻专业讲解员,游客难以留下来。因此,龙鸟文旅资源面临资源丰富性与人才引进不足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下午调研队登临
洞宫山景区,景区面积40余平方公里,最高峰香炉峰海拔1459米,拥有36洞、49景、72峰,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为为国家5A级景区。但经调研发现,洞宫山也存在致命问题,即景区风景虽好,却缺乏宣传渠道、开发程度较低,留不住年轻人。
调研发现,政和非遗与自然资源丰富,但需以人才引育、数字赋能和交通优化为切入口,方能实现“资源”向“产业”转化,为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