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陕西师范大学“彝绣传薪火”社会实践队抵达云南省禄丰市,参加当地举办的彝绣产业发展交流大会,进行实地参观采访,并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彝绣非遗文化传承线上调研活动。调研团队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一线了解彝绣文化传承现状与产业发展挑战,并结合《禄丰市彝绣产业三年评估报告》内容,形成系统调研成果。
在彝绣产业发展交流大会现场,队员们深入参观了精美绝伦的彝绣作品,与非遗传承人、绣娘及文旅部门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队员们被彝绣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吸引,认真记录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工艺特点与文化寓意。
据调研显示,禄丰市彝绣产业在党建引领政策推动下已初步形成特色发展路径。目前全市共有绣娘510人次,各级非遗传承人10人,建成彝绣车间多个、绣坊16个,覆盖5个乡镇15个村委会。2023年,彝绣企业实现销售额310万元,产值580万元,产业逐步实现从“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转变。
实践队于7月20日至8月20日期间,通过线上问卷广泛收集公众对彝绣认知度与接受度,同时深入高峰、中村、金山等乡镇,走访绣娘工坊、非遗传承家庭与企业,面对面了解彝绣在生产保护、市场开发与青年传承中面临的真实困境。
调研发现,彝绣传承仍面临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断层等挑战。许多绣坊仍处于“小作坊”阶段,产业化程度有限;同时,掌握精湛技艺的绣娘年龄普遍偏高,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传承后继乏人。
“我们希望通过科学调研,系统梳理彝绣传承的真实瓶颈,为非遗创新传播提出青年方案。”实践队队长表示。“彝绣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活态文化,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被使用。”
调研也捕捉到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当地政府通过设立工作专班、举办刺绣竞赛、开展版权登记、建设展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彝绣与现代市场接轨。一批融合传统纹样与时尚设计的彝绣产品逐渐受到市场关注,彝绣歌曲《彝绣情缘》等文化产品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陕西师范大学“彝绣传薪火”队的此次调研,不仅是高校学生深入传统文化腹地的社会实践,更是青年一代助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团队表示,后期将系统整理访谈记录与问卷数据,形成调研报告与政策建议,提交至相关文化部门,为彝绣的创新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