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以劳育赋能乡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知识贡献与价值实现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9-04    阅读:
    高校劳动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与社会服务双向赋能。"八秩薪火 青砺担当"实践团赴湖南省溆浦县屈原小学开展的社会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此次实践通过科普讲座、红色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三个维度,展现了大学生将知识、文化与情感关怀融入乡村教育的创新路径。

    实践团围绕"纸"的主题设计了系列科普活动。通过演示和制作莫比乌斯环,引导学生理解拓扑学中的单面曲面特性;开展纸桥承重实验,讲解结构力学与材料科学原理。这些活动将抽象科学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激发了乡村学生的科学兴趣,锻炼了其动手能力与探究精神,体现了大学生将学术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价值。

    在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实践团深入挖掘溆浦本土资源,以团课形式讲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溆浦籍巾帼英雄向警予同志的革命事迹。通过故事叙述、图片展示和互动问答,将革命历史具象为身边人的真实奋斗,使红色文化可感可亲,有效实现了红色精神的代际传递。这一过程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引领,也是一次成功的地方文化挖掘与传播实践。

    针对乡村儿童情感陪伴需求,实践团设计了情绪认知、团队合作等主题的心理团体辅导。通过文字表达、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绪、应对压力、建立自信。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情感劳动的关怀特质,大学生以朋辈身份注入温暖与信任,为乡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积极支持。

    本次实践实现了双向赋能的价值目标。对屈原小学而言,实践团带来了前沿的科学启蒙、鲜活的红色文化教育和专业的心理关怀,弥补了乡村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对大学生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化过程: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了组织、沟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服务中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认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全程的课程研发与教学实施,本身就是一项融合智力、体力和情感投入的综合性劳动。

    "八秩薪火 青砺担当"实践团的溆浦之行证明,大学生赴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是创新劳育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准的课程设计和深度的情感互动,实现了知识传递、价值引领与心灵关怀的多元目标。这不仅为乡村儿童成长提供了新资源,也为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提供了重要平台,充分彰显了"青砺担当"的时代内涵,为高校劳育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北京化工大学 叶文轩)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