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报告详细记录了本人于2023年暑期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九龙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参加的“三下乡”支教实践活动。报告以“乡”约支教,点亮童心为主题,围绕实践背景、过程与内容、个人收获与感悟、发现的问题与思考建议四个方面展开。通过讲述主人公杨光彩在支教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践行教育使命的青春担当,并深刻反思了乡村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关键词: 三下乡;支教;乡村振兴;留守儿童;教育赋能
一、 实践背景与初心:何以“乡”约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而乡村教育的振兴,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然而,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等问题依然突出。
我,杨光彩,一名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对乡村孩子的深切牵挂,报名参加了社会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我的初心很简单: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用短暂的陪伴,为他们童年的星空点亮一盏微亮的灯。我坚信,教育的力量,足以影响生命,改变未来。于是,在这个炽热的七月,我与团队成员一起,奔赴湖南省沅陵县明溪口镇,开启了一场与童心相约的旅程。
二、 实践过程与内容:何以“点亮”
我们的实践地是禄劝九龙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这里群山环绕,风景秀丽,但教学设施相对简陋,学生中超过八成是留守儿童。
1. 角色转变:从学生到“小杨老师” 初到学校,孩子们怯生生又充满好奇的目光让我既紧张又兴奋。我迅速完成了从一名大学生到“小杨老师”的角色转变。我负责的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暑期趣味课堂,主讲语文和美术。
2. 创新课堂: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枯燥符号 我深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法吸引这些天性活泼的孩子。我决心让课堂“活”起来。
· 在语文课上,我举办了“山水诗词朗诵会”。我带孩子们走到校园外的田埂上,看着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起大声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文字与眼前的实景交融,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一个叫小雅的女孩告诉我:“小杨老师,我以前觉得古诗好难背,现在我觉得它好美!”
· 在美术课上,我不局限于画纸和彩笔。我们捡来落叶和花瓣做贴画,用泥巴捏出小动物,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创作长卷画。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画下了宇航员、医生、老师,还有“想让爸爸妈妈回家的房子”。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纯净无比的世界。
3. 心灵陪伴:做他们短暂的“知心姐姐” 支教不仅是授业,更是传道、解惑,最重要的是陪伴。课间,我成了他们的“孩子王”,一起跳皮筋、打乒乓球。傍晚,我会坐在操场的台阶上,听孩子们讲心里话。 一个叫浩宇的男孩,性格内向,总是独自一人。通过家访我得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一年只能见一次。我主动找他聊天,鼓励他在画纸上画出对父母的思念。结业汇演时,他勇敢地站上台朗诵了一首《乡愁》,台下他的奶奶擦拭着眼角的泪水。那一刻,我明白了“点亮童心”的真正含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和自信心的建立。
4. 家访调研:走进故事的另一面 我们利用周末进行了家访,深入了解了孩子们的家庭环境。破旧的墙壁上贴满了金黄色的奖状,那是这些家庭最珍贵的装饰。我与爷爷奶奶们交谈,听他们讲述生活的艰辛与对子女的思念,也听他们表达对老师、对学校的无尽感激。这让我对乡村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三、 收获与感悟:心之所获,照亮前路
十五天的支教时光转瞬即逝,但留给我的震撼与成长却是永恒的。
1. 理论照进现实,深化专业认知。 从前,教育学理论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如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变成了我课堂上的具体实践。我真正理解了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爱心、耐心和无限的创造力。
2. 砥砺初心,坚定教育理想。 孩子们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是我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在我临走时塞给我的纸条上写着“小杨老师,你要再来看我们”“我以后也要考你的大学”,这些成为了我未来教育道路上最强劲的动力。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理想,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
3. 体会奉献价值,升华个人品格。 这次实践洗去了我的娇气和浮躁。在艰苦的环境中,团队的相互协作、乡亲们的热情淳朴、孩子们的真诚依赖,让我深刻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涵,懂得了何为担当,何为价值。
四、 问题与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实践中,我也清醒地看到了一些现实问题:
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普遍:孩子们普遍表现出敏感、内向或过度顽皮,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的情感缺失需要社会更多专业的、长期的关注。
2. 教育资源仍显不足:虽然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音、体、美等专业师资力量极其薄弱,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3. 短期支教的局限性:我们十五天的陪伴能带来温暖,却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如何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对此,我的建议是:
1. 高校可与当地学校建立长期定点合作关系,实现支教的常态化和接力式。
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云支教”,打破时空限制,进行长期的学习辅导和心灵陪伴。
3. 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为乡村学校招募补充专业教师,并加强对现任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
五、 结语
本次支教活动是一次青春的淬炼,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我以“小杨老师”的身份,“乡”约了一群最可爱的孩子,我们彼此照亮,共同成长。我点亮了他们眼中对山外世界的好奇之光,而他们,则用最纯净的童心点亮了我的人生理想与前路征程。
这份光虽微,但汇聚起来,便是星河。支教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我投身教育事业的新起点。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前行,努力成长,期待未来能以更强大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和教育均衡发展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作者: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