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下午,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爪爪星球” 流浪动物保护计划暑期实践小队兵分两路,一路前往杭州郊区的 “喵星救援” 流浪动物救助营地,在烈阳下开展为期两天的一线帮扶;另一路则进驻海天社区,以新媒体为笔,书写流浪动物保护的温暖故事。两支队伍分工协作,既深入救助现场感知生命重量,也借助网络力量传递守护声音,让这个夏天的公益行动多了重维度、添了份力量。
抵达营地后,一线实践小队首先对基地运作展开细致调研。据营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占地面积广阔,室内外功能分区明确:室内的标准化医疗室与隔离病房里,宠物专用手术台、消毒柜、恒温箱等设备一应俱全,为流浪动物基础诊疗与术后恢复提供保障;室外则依据动物健康状况、年龄与性格差异,划分出多个独立活动区,避免弱势动物受欺负,让每只毛孩子都能安心活动。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队员们还了解到营地的规范流程:每只动物入营都要经过全面体检、疫苗接种,再接受至少 7 天的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虞后,才能进入公共活动区与同伴相处。“看似繁琐的流程,是对每一条生命的负责。” 负责人的话,让队员们对流浪动物救助工作的严谨性有了更深认识。
实践期间,队员们主动承担起营地日常维护工作。针对室外活动区杂草滋生可能引发的卫生隐患,大家分工协作,有的手持镰刀割除杂草,有的背着喷壶进行场地消毒,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没人停下。劳动中队员们发现,基地基础设施虽完善,但长期维护需要大量人力,仅靠现有工作人员难以兼顾所有角落。尤其是阴雨天气后,笼舍底部容易积污,清理起来格外费力,这让大家真切体会到救助工作的持续性与艰巨性。
除了环境维护,队员们还协助完成动物喂食、笼舍清理等基础工作。仅喂食一项就充满讲究:幼龄动物要准备冲泡好的羊奶粉,生病的动物需搭配特殊处方粮,老年动物则要将粮食泡软方便咀嚼,单是为有特殊需求的动物准备流食,每天就要花费近 3 小时。这些琐碎到近乎较真的细节,让队员们摸到了救助工作的真实分量 —— 它不是照片里岁月静好的投喂,而是日复一日重复的清扫、耐心的照料,是用平凡坚持为小生命筑起安稳的家。
与此同时,进驻海天社区的小队也开启了 “线上发声” 行动。队员们先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收集辖区内流浪动物救助案例,再结合 “喵星救援” 营地的实践经历,制作系列科普视频。视频里,既有 “如何正确投喂流浪猫避免健康隐患”“发现受伤流浪动物该联系哪些机构” 等实用知识,也有营地毛孩子从胆怯畏缩到主动贴贴的暖心片段。队员们还特意加入手绘动画,科普更易理解。
这些视频除了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队员们还主动向社区公众号、本地生活类媒体投稿。为了提高传播效果,大家反复打磨文案标题,比如将 “流浪动物救助指南” 优化为 “楼下的流浪猫总蹭你?这些事千万别做!”,用贴近生活的表述吸引关注。有居民看到视频后,主动联系社区询问如何参与投喂,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报名参加社区组织的流浪动物关爱活动,让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
实践接近尾声时,两支小队汇合交流,围绕 “大学生如何持续参与流浪动物保护” 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除了线下帮扶与线上科普,还可推动校园与社区联动:比如在校园内开展流浪动物知识讲座,引导学生科学对待校园流浪猫;建立 “校园 - 社区” 救助信息共享群,让更多人能及时为流浪动物提供帮助。目前,小队已开始整理实践资料,计划在校园公众号推出 “爪爪日记” 系列推文,还在筹备面向全校的主题分享会,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救助工作的真实模样。
“保护流浪动物,从来不是单靠热情就能做好的事,它需要专业、耐心,更需要让更多人看见、参与。” 队长在总结时说道。这场跨越营地与社区的实践,让队员们明白,每一次俯身清理笼舍、每一条用心制作的视频,都是在为生命传递温度。当更多人学会尊重每一个小生命,当保护从个体行动变成群体共识,我们的社会也会因这份温柔,变得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