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漆彩襄韵 薪火赓扬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漆彩阳光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9-10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为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工艺的深厚内涵,6月3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漆彩阳光实践队满怀对漆器的敬意与好奇抵达湖北省襄阳市,走进襄阳传统漆器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为期七天的暑假社会实践之旅,去探寻襄阳漆器的奥秘与传承现状。

活动伊始,在湖北省省级非遗项目“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襄阳传统漆器博物馆馆长隗鹏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全面参观了博物馆。隗鹏老师从博物馆选址中“漆”与“七”的文化关联引入,系统讲解了博物馆的构建理念、襄阳漆器的历史沿革与艺术特色,并展示了漆料的采集、晒制工艺以及各地代表性漆器作品。尤其在介绍湖北楚漆文化代表作——虎座鸟架鼓时,他深入剖析了其背后蕴含的楚文化精神,使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千年漆艺的璀璨与厚重。

(图为隗鹏老师带领实践队参观博物馆。吴彦茜 供图)
为更全面把握襄阳漆器的传承现状,实践队对隗鹏老师进行了专访。作为非遗传承人和博物馆馆长,他围绕漆器技艺的传承挑战与博物馆的运营策略进行了细致阐述,一句“要将襄阳漆器重新走回历史高度,我们的路还很长”,深深触动了每一位队员,也让大家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坚守。

(图为漆彩阳光实践队采访隗鹏老师。汪诗晴 供图)

实践队不仅聆听讲解,还亲手参与漆器制作,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在隗鹏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了漆珠打磨等工艺。有队员感叹:“一颗小小漆珠,竟凝聚数十道工序,每一次打磨都是对耐心和技艺的考验。”从粗磨到细抛,历经数小时反复打磨,终于让独属于漆器的柔光在指尖流转,折射出独属于非遗匠人的匠心光辉。这一过程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匠人精神的严谨与执着。



(隗鹏老师指导漆彩阳光实践队队员进行漆器工艺体验。实践队 供图)

更难得的是,原本计划中并无安排的割漆实践环节,在隗鹏老师的积极协调下,实践队获得跟随央视纪录片团队深入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山区、实地观摩传统割漆工艺的宝贵机会。凌晨四点的南漳深山是寂静的,但是对于采漆人来讲却是关键时刻,割漆人熟练地在漆树上划开“V”字形口子,待漆液缓缓流入贝壳中。当割漆、流漆、收集等一系列纪录片中的动作真正在眼前重现,给每一位队员心中带来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队员们不顾生漆过敏的风险,近距离记录这一传统技艺,无不为之震撼,深切感受到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的交融。



(图为漆彩阳光实践队近距离观察并拍摄割漆过程。方盼盼 供图)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主动采访博物馆游客,记录大众对漆器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参与漆筷、流漆等创新漆艺品的制作,并走进街道、景区及市博物馆开展漆文化宣传,多角度传播襄阳漆器的独特价值。


(图为漆彩阳光实践队采访游客。吴彦茜 供图)
通过七天的实践,漆彩阳光实践队不仅加深了对非遗漆艺的理解,更感受到传承人们的匠心与坚守。正如隗鹏老师所言,“未来的路还很长”,实践队将继续以行动关注漆艺、传播非遗,助力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漆彩阳光实践队和非遗传承人隗鹏老师、邹继红老师的合影。团队 供图)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