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林业大学“绿意盎然”实践团队响应国家公园青年社会实践号召,赴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以“探索生态价值,助力保护发展”为主题的生态保护活动。通过实地调研、科普宣传和生态监测等多种形式,团队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积累生态数据等方面取得实效,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栖霞山作为南京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绿肺”和长江岸线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植被覆盖率达95%,拥有600余种植物,兼具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实践团队正是看中其“自然+人文”的独特价值,将其选定为实践基地,旨在发挥专业优势,为栖霞山生态保护提供切实助力。
实践期间,团队严格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可重复性”原则,采用“实地监测+实验室分析+数据比对+访谈验证”的多元研究方法,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各项工作。
7月7日至11日,团队开展“栖霞山生态价值”主题科普周活动,深入社区与校园,通过PPT展示、动画讲解、案例分享等形式,生动阐释栖霞山的生态功能与保护意义,融入国家生态文明政策与行业前沿,帮助公众明确自身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与行动方向。活动同步设置趣味问答、互动咨询等环节,配备专业科普志愿者提供一对一解答,重点普及新污染物危害,并向中小学生发出环保倡议。同时,团队精心制作主题海报与科普手册,组织生物标本展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拉近公众与自然的距离,切实提升生态保护的知晓率与参与度。
7月12日至20日为实践体验周,团队聚焦实地行动与科学调研,推动知行合一。组织志愿者深入山林与湖岸线,开展环境清洁行动,协助清理垃圾、打捞水生植物残体,让队员切身感受生态保护工作的艰辛与不易;通过与公园一线管护人员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栖霞山及玄武湖近年来在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中的成效与现实挑战。充分发挥环境工程专业优势,团队在栖霞山划定5个核心区域,设置10个标准植被样方,并在水库布设10个水质监测点,采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本10份,系统开展植被覆盖、水质状况、土壤特性及生物多样性监测,形成详实可靠的生态评估数据,为后续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团队走进周边社区与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宣传,重点普及过期药品、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的分类方法与规范处置路径,提升公众环保实践能力,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落地见效。
实践后期,小队通过访谈总结与成果梳理,进一步深化实践价值。与保护区工作人员、周边居民等40余人交流,收集生态保护发展建议,直观感知栖霞山环境变迁;整理调研报告、影像资料等成果,复盘活动流程,提炼经验教训。
“这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们真切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每个人的责任。”小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提升“技术能力、沟通协调与责任担当”,推动生态数据可视化与管理决策智能化,助力构建“政府主导、景区负责、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南京林业大学“绿意盎然”小队的此次实践,不仅为国家公园青年社会实践提供了优秀范例,更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守护绿色未来凝聚起坚实力量。
图:2311704125 许瑾雯
文:2211704109 李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