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关于百室堂的故事,这位86岁老人有话说

关于百室堂的故事,这位86岁老人有话说

【老人的屋埕“思政课”】
 
         为了聆听泥土深处的红色回响,“油朵小红花”实践团来到化州百室堂村,走进村里老人的院落,围坐在庭院门前,一场关于烽火年代与烟火今朝的对话,就在这带着泥土味的空气中流淌开来。
在院子采访
(杨锦沛 胡哲涵 龚怡文摄)


一、土墩上的烽火岁月

        爷爷向实践团成员展示着自己以前获得的“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回忆起百室堂村的峥嵘岁月。“解放前,我们这里是个革命根据地,”爷爷语调扬起来“解放军部队,路过我们村,就在这里住,不进屋,累了就在房子外面、路上直接睡。”
        爷爷手指向村外。“村外面有一个土墩,是地下党碰头的老地方!”他压低声音,讲起惊险一幕:“反动派来抓人,很紧张的时候,革命的人破窗跑啊,往鱼塘里钻!用一个莲叶盖住自己”爷爷比划着,“就露个鼻子喘气”说到沉重处,爷爷顿了顿:“村里有个参加共产党地下斗争的人,被反动派抓了,给害了。”
      “现在好了,烈士的后人,国家记着,有补助,过年过节还送米送油,专门有人来探望。”他语气带着宽慰。
南粤七一纪念奖章
(杨锦沛 胡哲涵 龚怡文摄)


二、从“惊心”到“安心”

        “刚开始的时候,经济很紧张”聊到早年的日子,爷爷下意识摸了摸胳膊,眼神飘远。
        “那时候,乱!贼人进村,抢东西,没有东西给他抢就抢人!”他声音发紧,讲起母亲:“我母亲,比较高大,在村里是很勤快的人。那帮贼想拉她走,我母亲就躺下,硬是拉不动!”爷爷拳头微攥,“拉不动?他们就用枪打,打她手臂,后来,那只手就没了。”
          爷爷环顾自家小院,话锋一转,脸上皱纹舒展开。“现在我们过的生活都是非常的安全,我就更愿意待在这里守着。”脚下的土地,是今日生活的依靠。“番薯,芋头,玉米,辣椒……”提到水田,他点头:“政府那边派了专业人士过来,现在就比较好了。”土地无言,却承载着过去的风雨和今日的安稳。
爷爷讲述经历
(杨锦沛 胡哲涵 龚怡文摄)


三、让老村故事飞出山坳

         红色记忆如何在下一代心中扎根?爷爷坦言道学校没有专门的课本,“但老师上课会讲,会提,每一年村里大队专门下来跟我们讲!”爷爷特意指了指方向:“学校后头,有一块碑,就记着这些事。”
        宣传抗日救亡,组织师生书写标语、公演抗日话剧,开设兵工厂修理制造武器,并收缴枪支,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站,与周边站点联网传递信息,接待武工队员。成立村级政权、农会和游击小组,配合武工队缴获枪支弹药,伏击敌人,建立两面政权,收集敌情、担保群众。带领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解放婢女、反对征兵征粮征税等斗争,同时为武工队站岗放哨、传递信息、捐钱献粮、提供食宿,坚持至革命胜利。
        采访最后,实践团成员到百室堂村革命活动遗址碑志前追寻这段红色记忆,在光影与雕塑中无声传承着革命精神。
百室堂村革命活动遗址碑志
(杨锦沛 胡哲涵 龚怡文摄)


院门口的“故事会”散了
但这份用热血灌溉
用奋斗书写的“百室堂村志”
正期待被更多耳朵倾听
被更多脚步丈量
    来源: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油朵小红花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
社会实践经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