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我跟随着窑火琉光实践队的队员们踏上淄博的土地,一场以琉璃文化宣传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就此拉开序幕。
实践期间,我们走进淄博陶琉博物馆,在光影流转间触摸琉璃的千年脉络。馆内每一件藏品都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藏着独属于琉璃的故事——既有老物件沉淀的岁月包浆,也有新作品迸发的时代锋芒,古今碰撞间,尽是琉璃文化的生生不息。在这里,我们既读懂了琉璃文物的古雅韵味,也见证了它在新时代绽放的别样光彩。
亲手制作琉璃小挂件的体验,更让我们与这项技艺来了次深度对话。当指尖触碰滚烫的料条,才知即便是一个最简单的琉璃小葫芦,也需全神贯注把控每一秒塑形,稍有松懈便会变形;绘制鲁派内画鼻烟壶时,不受控制的手抖更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匠人的不易。原来琉璃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繁复工艺背后的时间成本,更在于每一件琉璃作品都凝结着匠人当下的情感与思考,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心血结晶。
从前总听人说"匠心",却只当是个模糊的概念。直到这次实践,才真正读懂这两个字的分量。琉璃师傅那句"初中毕业就守着这行,每次做活都把当下的心情融进去,琉璃在我眼里千变万化,永远新鲜",鲁派内画大师张师傅谈及往事时那句"初学内画时手不稳,就腕子咬肿,咬肿了就不抖了,当时很虎,就想让这手艺传下去,还要开出新花",字字句句都让人震撼。于许多人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份营生,但在匠人心中,这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转眼实践已近尾声,这段时光美得像一场不愿醒来的梦。队员间的友谊在并肩探索中愈发深厚,更珍贵的是,我们真正走进了琉璃这项非遗文化,触摸到了文化的温度,感受到了匠人的热忱。这段经历会永远镌刻在记忆里,实践虽已落幕,但它带来的成长,必将伴随我们走过漫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