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青春力量助海岛共富 洞头渔村转型现新貌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渔你同行”小分队暑期实践纪实

  七月的温州洞头,碧波环抱的海岛缀满渔帆,咸腥的海风里藏着渔村对“新出路”的期盼。7月14日至20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渔你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踏浪而来,以“青春赋能渔村转型,专业助力海岛共富”为主题,用七天时间扎根海岛、深入渔村,在问卷中摸清转型脉络,在访谈中倾听渔民心声,在课堂上传授实用技能,在非遗中挖掘共富潜力,为洞头渔村的转型之路注入青春活力。
 
入户调研:找准渔村转型“症结”
 
   “您觉得村里的老房子改成民宿,能吸引游客吗?”“如果减少捕鱼、转向海产品加工,您最担心什么?”7月15日清晨,“渔你同行”小分队队员们分成几组,带着设计好的问卷走进渔村。从晒着海鲜的院落,到停满渔船的码头,队员们与渔民围坐闲谈,把“转型”的大话题拆成一个个具体问题。
  一天下来,队员们的电脑屏幕铺满了访谈记录,字里行间是渔民们最真实的心声:转型开养老院的周奶奶说“最大困难是啥也不懂”;老渔民吕叔叔直言“怕学不会新技术,不知该转啥”。这些带着海味的回答,让团队清晰了方向——渔村转型不能“一刀切”,得找到“守得住传统、接得住时代”的共生路径。
 
渔民深谈:读懂转型“愁与盼”
 
  “过去几年收成差,出去一趟累够呛,鱼却没多少。”7月16日,东沙渔村的渔民林叔叔望着返港的渔船,话语里满是无奈。当天,团队聚焦“渔民视角下的转型”,走访了众多渔民,既有坚守渔场的老把式,也有尝试“渔旅结合”的新探索者。
  开民宿的吕叔叔坦言“洞头搞旅游,我们多份收入,家人都支持”;而45岁的王大姐却顾虑重重:“没文化没技能,改做旅游万一赔了,全家喝西北风?”一上午的访谈,队员们的笔记本记满了“担忧”与“向往”:怕风险、缺技能、盼支持,这正是渔村转型最需破解的“拦路虎”。

 
技能授课:为转型添“新动能”
 
  “手机怎么拍海鲜更诱人?”“剪辑软件的转场特效咋用?”7月19日,“城市岛屿”会议厅里坐满渔民,一场“手机拍摄剪辑”技能课热闹开讲。小分队成员发挥传播和影视专业优势,从“运镜让渔船画面更生动”,到“剪辑软件基础操作”,再到“用短视频讲好渔村故事”,内容全是渔民“用得上的干货”。
  渔民林叔叔边听边练,笔记本上记满“手机小太阳用法”“自然光拍摄技巧”:“我家海鲜总愁卖,今天总算摸到拍视频的门道了!”课后,年轻渔民围着队员追问“怎么加字幕”“有没有进阶课”,原本1小时的答疑延长了半个多小时。渔民们紧盯屏幕、反复练习的认真劲儿,让队员们看到了渔村通过新媒体打开增收路的新可能。

 
非遗挖掘:点亮共富“文化灯”
  “海洋动物故事是什么?”在温州国际青年旅舍,队员们听旅舍老板林加帅讲《章鱼学功》,才知道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还跟着林老板做水灯,感受指尖粗糙与灯纸细腻的碰撞。后续的非遗体验中,队员们向传承人学做海陶、制鱼灯,在传统技艺里找转型的“文化密码”。

  海陶艺术馆负责人陈思玫说:“我们和周边村子、残联合作,提供材料让他们制作,销售后分成。”鱼灯传承人李老师则创新用扭扭棒做骨架,“降低难度,让更多人能体验”。队员们用镜头记录非遗魅力,通过短视频扩大知名度,努力让老手艺成为吸引游客的“新招牌”,让渔民从“文化传承者”变成“文化受益者”。

 
  七天里,“渔你同行”小分队的足迹遍布洞头7个渔村,用青春力量为渔村转型添砖加瓦。这场实践,让渔民多了技能底气,让海岛看到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可能——当老渔民拿起手机讲渔村故事,当非遗手艺成了新招牌,转型便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生计。海岛洞头共富的轮廓也愈发清晰:守得住“渔”的根,接得住时代的潮,共富图景正从渔民的手与眼里,慢慢生长。

 
    作者:大学生新闻网    来源:大学生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和美乡约·冀青有为”实践团开展“青
  • “企程探迹” 访企寻党建良策, “青春助航” 实践启发展新篇
  • 计算机技术助力桂林非遗传承发展
  • 计算机技术助力桂林非遗传承发展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协会“桂遗码韵”实践小队探索科技赋能桂林非遗(如桂剧、绣帛画)的传承发展:
    数字化保护: 运用高清视频、
  • 07-26 关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