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的画卷,往往在文化的交融中徐徐展开。近日,丽水学院浙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调研团走进丽水市莲都区及景宁畲族自治县,在探寻畲族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尤其聚焦于非遗体育项目如何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纽带,而景宁民族中学的实践,正是这幅融合图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一为浙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调研团合照(李逸安摄)
在此次探访景宁民族中学的路程中,我们专访了深耕民族体育教育四十余年的兰进平老师,听他讲述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中的实践、挑战与展望。从开始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屡获佳绩,民族中学创立与发展的民族非遗体育课程与项目在一代代畲族学子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奋斗征程中在浙江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具增,为非遗体育传统文化的发扬,推广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二为调研团采访非遗体育老师兰进平(李逸安摄)
在此次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景宁民族中学的下午课程以美术、体育等活动为核心,按周分段轮流开展。这些课程不仅是学校自主打造的特色项目,更入选浙江省优质课程。据兰进平老师介绍,课程相关资料累计达 9 万多字,其中省级精品课程教材、武术教材等已印刷 5000 多本,早已分发落实;涉及足球、民族体育裁判法与竞赛法的资料也在推进中,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民族性、娱乐性、建设性、竞技性四个鲜明特质。” 兰进平老师强调,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传承多元文化 —— 借鉴现如今蒙古族的蒙古摔跤、新疆的叼羊等其他民族的经典项目,本地从生产劳动中衍生的 “采柿子”“赶野猪” 等,这些项目模仿古代狩猎场景,融合民俗特色,成为连接民族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图三为调研团参观走进景宁民族中学(李逸安摄)
此外,学校年均接待福建摄影艺术团等外来学习团队二三十次,还参与过海南全国民族大联欢表演、全国年会开幕式 30 秒特色展示,都已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此次深入学校了解探访,实践团队切实的看到了非遗体育在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感受到了每一个项目散发出的光辉和未来的希望。团队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将化作真实的力量,助力每一点民族的汗水和智慧都能在石榴红的团结精神引领下成长为民族精神的参天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