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工业大学“玉韵郏邑”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姚庄,通过走访村民、对话乡干部、参观展示馆等方式,对当地国家级非遗金镶玉技艺展开实地调研,聚焦其传播现状与发展困境,为这一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收集一手信息。
姚庄回族金镶玉制作技艺始于明代,因地处万里茶道核心驿站而诞生,以“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为特色,融合回汉文化精髓,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项古老技艺正面临着如何在当代社会扎根生长的现实考验。
7月8日,团队兵分两路深入姚庄周边乡村走访。87岁的李大爷坦言对金镶玉“只模糊听过,不了解具体工艺。”周边老人也多有同感,反映出老年群体对这项本地非遗的认知薄弱。中年村民则有不同感受,一位阿姨表示金镶玉“手艺确实精巧”,还建议“要是做成手镯、茶具这些常用物件,大家接触多了自然能懂门道。”而村里年轻身影寥寥,偶见的年轻人大多表示“没听过。”村民解释“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这门手艺耗时费力收入不稳,愿意学的少。”
图为实践队队员实地走访照片。张梦 摄
7月9日,团队专访姚庄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沙峰,并在其带领下参观金镶玉展示馆。沙峰介绍,金镶玉目前面临品牌不强、运营模式传统、宣传思维僵化等问题,“不能只‘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得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把文化价值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价值和商业价值。”
图为采访姚庄乡纪委书记沙峰照片。常怡格 摄
7月10日,“玉韵郏邑”团队队员在姚庄乡政府文化专员的带领下,再次走进金镶玉展示馆深度研学。专员指着展柜中明代茶马古道遗存的金镶玉茶器,详解这项技艺如何在回汉商旅交融中诞生:“玉石的温润中和了金的张扬,恰如两种文化的共生共荣。”在体验工坊,队员们尝试用传统工具打磨玉坯、勾勒金线,当指尖触到玉石的冰凉与金属的韧劲,才真切体会到“金包玉、玉含金”背后“三分料、七分功”的严苛。两小时的体验让队员王璐感慨:“每道工序都是与历史的对话,这才是非遗最动人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参观金镶玉展览馆照片。常怡格 摄
村民们的朴素期待与政府的积极行动,勾勒出金镶玉传承的现状与方向。老年群体的认知空白、年轻力量的匮乏、实用价值的缺失,是亟待填补的短板;而实用化产品设计、文旅融合传播、政策吸引年轻人,则成为破局的关键。
对姚庄而言,金镶玉的传承不仅是守护一份文化遗产,更能带动村民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对金镶玉技艺本身,此次调研为其找准了与当代生活的结合点,有望让这项古老技艺走出“摆件”局限,融入日常、贴近大众。对社会而言,金镶玉的探索为众多非遗项目提供了范本——传统技艺并非只能束之高阁,通过创新表达与市场转化,既能守住文化根脉,又能焕发时代活力,这正是非遗保护对于传承文化基因、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深层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