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现状,探索其有效传承途径,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神木市大剧院,与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访谈,探寻神木“杨家将战鼓”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采访 陈静涵摄
当谈及学习和传承“杨家将战鼓”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时,王老师感慨万千。“我们的成员在战鼓表演时要求节奏精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表演并非单纯的击鼓,还需要融合戏曲、舞蹈等元素,年轻演员往往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精髓。”王老师说道,“杨家将战鼓的节奏把控容不得半点差错。而戏曲、舞蹈元素的融入,更是要求演员们具备多方面的艺术素养,这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除了表演技巧上的挑战,如何在保留战鼓原有气势的同时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也是王老师和她的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尝试融入杨家枪的表演元素,让战鼓与杨家枪相结合,展现出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音乐编排上也下足了功夫,希望能通过创新让‘杨家将战鼓’焕发出新的活力。”王老师介绍道。
杨家将战鼓不仅因为表演的气势恢宏而受到观众喜爱,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共鸣。依托神木“杨家将故里”的文化背景,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打造了沉浸式演出,将战鼓表演与旅游景点相结合,观演期间,群众恍若置身古战场,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在这样一场视听盛宴中感受到“杨家将战鼓”的独特魅力。
战鼓精神中的“忠勇”并非盲目效忠,而是对于民族大义的坚守。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热爱祖国、坚守正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王老师严肃地说,“而战鼓的‘勇’更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现在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杨家将战鼓’所体现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度契合。”
在传承杨家将战鼓的过程中,年轻一代的力量不可或缺,目前,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共有20余人,平均年龄25岁左右,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队伍。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非常注重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并邀请大师授课,确保艺术团成员的专业技能保持在高水准。同时,神木市文投集团还是神木大剧院少儿艺术团的指导单位,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指导方式,让更多的孩子从小了解和接触“杨家将战鼓”。此外,为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艺术团采用多种创新形式,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精彩的表演视频,积极参加各类演讲与比赛等方式,扩大杨家将战鼓的影响力。
王老师和她的团队始终认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用时代语言讲古老故事”,“杨家将战鼓”不仅是非遗符号,更是“五育并举”的鲜活载体,艺术团成员要自觉通过创新表达形式,让其精神真正活在当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王老师认为杨家将战鼓中的忠勇、团结、坚毅的精神可以通过将“杨家将战鼓”与学校社团、体育艺术节以及社区文化相融合,并结合国庆节、校庆等重要节日,分阶段推进相关活动;短期依托战鼓社团,与美育课程相结合;中期开展战鼓主题研学活动,联动文投项目;长期则建立青少年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逐步引导青年学生从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创新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王老师的合影 陈静涵摄
从传承挑战中坚守初心,到以创新表达赋予古老艺术新活力;从借文旅融合助力地方发展,到用多元关怀温暖不同人群,神木“杨家将战鼓”在新时代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与创新之路。王老师及其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焕发生机,更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滋养。
经过此次探访,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并非墨守成规,而是要在坚守本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它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期待“杨家将战鼓”能持续奏响时代强音,让更多人领略非遗魅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