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常州工学院“北斗星”团队走进常州梳篦博物馆 探寻非遗传承密码

2025年7月10日,为挖掘传统工艺价值、助力非遗传承,常州工学院“北斗星”新媒体工作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常州梳篦博物馆,开展以“触摸宫梳名篦,传承非遗基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参观展品、对话传承人、参与工艺体验,解码常州梳篦的千年传承密码,让古老技艺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活力。

 
图为博物馆 。朱紫妍供图
 
一、千年梳篦:在博物馆触摸历史脉络
 
  常州梳篦博物馆毗邻古运河畔篦箕巷,青瓦白墙的建筑里,藏着一部“梳篦版”常州工艺史。实践团队踏入展厅,便被跨越千年的梳篦文物吸引——从新石器时代骨梳的古朴形制,到明清“宫梳名篦”的精巧华丽,不同历史阶段的展品,串联起常州梳篦的发展轨迹。
 
  在明代“花鸟纹象牙梳”展柜前,团队成员驻足端详:细腻的花鸟雕刻、温润的象牙光泽,尽显古代工匠技艺。讲解员补充道,明清时期常州梳篦作坊林立,“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盛景,见证行业繁荣。制作工序更是严苛,选料偏好本地黄杨木、石楠木,经阴干、刨削、打磨等十余道工序,方能成就一把“齿尖如刃,滑润不伤发”的优质梳篦 。
 
  清代“描金人物故事篦箕”则以细密梳齿、生动画面,展现传统工艺的文化承载。“原来梳篦不只是日用品,更是历史与艺术的载体!”团队成员张宇感叹,透过展品,大家触摸到的不仅是工艺,更是常州地域文化的传承脉络。

 
图为博物馆内的梳篦产品 。朱紫妍供图
 
二、传承坚守:与匠人的深度对话
 
  实践团队专程采访了常州梳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邢粮老师。在青果巷的工作室里,他正专注雕刻一把木梳,刻刀游走间,牡丹图案渐次成型,木屑簌簌落下,沉淀着三十年的匠人心血。
 
  邢粮老师向团队演示雕刻工序,“选料要辨木性,雕刻要懂构图,打磨要凭手感,机器替代不了这份细腻。”谈及传承现状,他语气稍显沉重:“年轻人愿意沉下心学的少。但‘宫梳名篦’是常州的文化符号,断不得啊!”
 
  青果巷的一处院落内,成员们正在体验制作梳子的5个步骤:开齿、抛齿、打磨、抛光、绘画。抛齿的过程是最为需要耐心的,每一个齿尖都要用矬子打磨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是最能磨练人的心性。
 
三、青春赋能:为非遗注入创新活力
 
  除了参观与访谈,团队参与了博物馆“梳篦新表达”创意工作坊。成员们围绕“传统工艺年轻化”命题,脑洞大开:将梳篦造型融入校园文创,设计“校训梳篦书签”;结合国潮风,绘制动漫化梳篦图案;甚至尝试用3D打印技术复刻经典纹样,探索传统与科技融合的可能。 
 
在博物馆文创区,团队发现已有创新实践:梳篦造型的冰箱贴、印有梳篦纹样的笔记本,让古老工艺“藏”进年轻人的生活日常。“非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用新形式讲好老故事。”
 
  实践尾声,团队发起“我为梳篦代言”行动,依托“北斗星”新媒体工作室的传播优势,拍摄短视频记录实践见闻,计划在校内举办非遗分享会,让更多同学了解常州梳篦。“我们想做非遗传承的‘青春纽带’,借新媒体之力,让千年技艺被看见、被热爱。”团队负责人王佳慧表示,这次博物馆之行,不仅是文化探访,更是传承使命的接力。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梳篦历史 。朱紫妍供图
 
 本次常州工学院“北斗星”新媒体工作室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常州梳篦博物馆,以青春视角解码传统工艺,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当年轻血液邂逅古老技艺,借新媒体传播势能,“宫梳名篦”的传承故事,正书写新的篇章 。
 
(通讯员 高超 )
    作者:高超    来源:常州工学院“北斗星”实践团队自主采写,记录团队走进常州梳篦博物馆实践活动内容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常州工学院“北斗星”团队走进常州梳篦博物馆 探寻非遗传承密码
  •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青春踏歌寻丝弦 数智赋能谱新篇
  •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南疆兵团特色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
  • 青衿行处菜乡新 ——经济管理学院云蔬兴邦青年行社会实践队解码寿
  • 科技走进牧区一线,助力养殖高效发展
  • 科技赋能乡村养殖,知识照亮致富道路
  • 青春三下乡|聚焦城市生态补水路径,探寻流域水质改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