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 外语青年有话说:探访微派古村落,探寻发展新活力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 外语青年有话说:探访微派古村落,探寻发展新活力
(通讯员:袁舒羽)
2025年7月3日,伴着如火般的骄阳,我参加了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从爆红到长红:‘村字号’IP何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调研实践团”前往黟县和泾县进行调研。
我们先是去了宏村。宏村位于安徽省县东北部,村落面积19.11公顷,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已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后来听村子里的人介绍,安徽省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实宏村并不是很大,县更是一个人口仅十来万的小县城,能够在全国的那么多的古村落中享此荣耀,真的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难怪李白曾经赞美道:“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夏日的西递,白墙黑瓦,映着烈日,竟显出几分惨白来。我们一行人,背着相机,带着调研问卷,在石板路上踩出零乱的声响。村里的老屋,大抵是明清遗物,门楣上刻着"孝悌传家"之类的字样,漆已剥落,露出木头的原色。老人们坐在门槛上,摇着蒲扇,眼睛半睁半闭,十分惬意。午后的西递,半月湖里金立悠闲地嬉戏,游人们挤在画桥拍照。导游举着小旗,用扩音器重复着"徽派建筑三雕"之类的术语。几个写生的学生坐在湖边,画板上涂抹着相似的风景。
接着我们来到了碧山村。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北部,是一个拥有超过1600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之一。隋开朝十二年(592年),曾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设于黟县碧山。碧山村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其后人在此生息繁衍,成为徽州的名村望族。
碧山村的自然景观丰富,境内峰峦叠嶂,山清水秀,是漳河源头,还拥有体现现代农业风貌的千亩桑海,处处展现悠然恬静的乡村风情。并且保留有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祠堂,有宋代私家园林遗址一处以及清代古塔一座,黟县摩崖石刻也多分布于此。
在碧山的实践过程中,时间仿佛被山风拉长。走访村落,与乡民闲话,才发觉所谓的"乡村振兴"从不是宏大的命题,而是具体到一盏茶、一块砖、一亩田的体温。那些被城市化浪潮遗忘的角落,反而藏着最坚韧的生活哲学——人与土地的关系,本就如草木扎根,既要有向上生长的勇气,也要有向下沉淀的耐心。
踏入查济的那一刻,时光仿佛突然变得缓慢起来。八月的阳光斜斜地穿过马头墙,在青石板路上投下锯齿状的阴影。许溪的水声终日潺潺,却奇怪地让古镇更显寂静。
我们参观了查济古镇的百年老宅。清晨总被木门转轴的吱呀声唤醒——那是阿婆在生煤炉。她佝偻着背,用蒲扇轻扇炉火的动作,与堂屋墙上泛黄的先祖画像如出一辙。天井里的青苔在连阴雨后疯长,绿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此次实践让我明白,传统建筑保护发展不仅需要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历史风貌,而且要赋予其适应当代生活的功能。我们既要传承古人的营造智慧,更要思考如何让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当代乡村发展相辅相成。这段实践经历,必将成为我学习成长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袁舒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