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28日,湖南工商大学“望山”青禾服务队深入湘西州古丈县断龙山镇白溪关村,开展了为期15天的素质拓展活动。作为“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的落地项目,服务队紧扣乡村实际需求,以红色传承唤醒乡土记忆,以科技手段拓宽少年视野,以生态实践培育环保意识,以安全守护筑牢成长防线,在双向互动中播撒成长种子,为“青年参与乡村教育振兴”探寻有效路径。
以红色为钥,打开乡土记忆的闸门
“烽火少年梦”活动中,队员们深挖湘西本地革命史料,将发生在白溪关村周边的战斗故事改编成剧本。学生们进行情节演绎时,“通信兵”举着自制的“鸡毛信”小跑,“哨兵”挺直腰杆守护“阵地”,稚嫩的动作里透着对英雄的崇敬。分享环节,“原来红军叔叔真的在我们山上打过仗”的感慨此起彼伏,红色历史从课本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乡土记忆。
VR技术让这份记忆更具冲击力。戴上眼镜,炮火声从耳畔炸响,冲锋的身影在眼前掠过,学生们仿佛站在了当年的山岭上。摘下设备时,有人红着眼眶说“守护家乡好难”,有人拉着队员追问“现在能为家乡做什么”——从“知道历史”到“愿担责任”,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代际传递。
图为队员为学生们佩戴VR眼镜 郭佳晨摄。
以科技为桥,搭建乡土与未来的纽带
“奶奶快看,这是您年轻时的样子!”AI修复技术让泛黄的老照片重焕光彩,学生们举着平板向家长展示时,时光仿佛在此刻交汇。在“时空摆渡·未来家书”环节,他们一笔一画写下“想当乡村医生”“想种出最好的茶”,AI生成的动态影像里,这些梦想化作具象的“未来场景”,让憧憬有了看得见的轮廓。
VR镜头里,稻田成了黄绿相间的地毯,学生们指着屏幕喊“那是我家的地”;防霸凌模拟场景中,“被孤立”的第一视角出现,有人下意识握紧身边伙伴的手,“不能让同学受欺负”的共识悄然形成。科技在这里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连接乡土与远方、当下与未来的温暖纽带。
以自然为镜,照见生态守护的初心
“蚂蚁在搬苔藓种子呢!”“方寸探秘”活动中,学生们蹲在田埂间,用放大镜观察叶片纹路、追踪昆虫轨迹。队员们趁机讲解“共生关系”,有人立刻接话“就像我帮奶奶喂鸡,奶奶给我煮鸡蛋”,童言稚语里藏着对自然法则的朴素理解。
“巧思纸桥”比赛中,学生们反复折叠纸张测试承重,在“塌了再建”的尝试里领悟结构奥秘;“瓶启生态新篇”活动里,他们把废旧塑料瓶改造成“水上花园”,放进村边的溪流时,有人小声说“以后不能随便扔垃圾了”。学生们对自然的热爱,正通过这些动手实践慢慢扎根。
图为队员们与学生们在田埂进行“方寸探秘”活动 张慧敏摄。
以安全为盾,筑牢成长路上的防线
“这卡片要放书包里!”“守护向阳花”活动中,孩子们接过印着求助方式的“护身符”,认真塞进书包。VR模拟场景里,面对“陌生人搭讪”“同学起绰号”等情景,他们在队员引导下练习“大声拒绝”“找老师帮忙”,从最初的紧张到后来的从容,自我保护意识在演练忠逐渐强化。
“我承诺,会帮被欺负的同学”,“向阳花伙伴计划”承诺书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签下一个个名字。学生们手拉手围成圈,齐声念着承诺,阳光落在脸上,像极了村口盛开的向日葵——法治与互助精神,正和阳光一起照进成长的角落。
图为“守护向阳花”活动大合照 郭佳晨摄。
以成果为证,见证乡村少年的蜕变
乡村科技文化节上,学生们成了舞台的主角。生态手抄报被一一展开,彩笔勾勒的昆虫翅膀沾着细碎亮片,“要保护它们”的标注笔锋却格外用力;亲手搭建的纸桥依次排开,有人骄傲地介绍“我的桥能放二十本书”;“水上花园”的塑料瓶身,“不向溪流扔垃圾”的红色标注歪扭却醒目,那是学生们与自然定下的约定;红色情景剧的舞台上,学生们用略带生涩却无比投入的演绎,将对英雄的敬意融入每句台词;VR体验区,摘下眼镜的他们兴奋地比划着,认真地讲述用科技建设家乡的想法。这些点滴成果,串联起学生们从体验到思考、从参与到担当的成长轨迹,成为活动最鲜活的注脚。
图为乡村科技文化节大合照 张慧敏摄。
当最后一抹夕阳洒在学生们绘制的“篱笆公约”上,这场实践已超越“送教下乡”的传统范畴——它以青春智慧激活乡土资源,用创新思维丰富乡村教育形式,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爱家乡、建家乡”的种子。正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下的:“这个夏天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改变家乡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