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黟县大同村如何让一泓清水“流”出金山银山?——南京农业大学“皖”顷碧绿团队探寻黟县大同村生态补偿路径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宏大蓝图,更是一场需要地方智慧与实践创新的生动探索。正是在此背景下,7月24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皖”顷碧绿社会实践团队的3名成员——黄绮越、张梓昱、陈芮敏,将目光投向了皖南深处的一个村庄——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大同村。
  团队深入剖析了一项在基层自发萌芽并已初见成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大同村的实践,为“两山”理论的转化提供了一个可供解剖的微观样本。团队的调研旨在解码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让上游的生态守护者从他们的“绿水青山”中,实实在在地获得来自下游受益者的“金山银山”,从而实现生态共治与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对基层治理智慧的深度挖掘。
 
  探源头活水:深入大同村解密生态共治
  大同村,地处黄山市核心饮用水源地的上游,其水系不仅承载着周边农田的灌溉功能,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景区的重要水源供给。这里的山峦叠翠,溪水潺潺,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皖南山水画。然而,这片看似宁静的生态环境背后,是当地村民为守护一泓清水所付出的无形努力与发展机遇成本。如何将这种生态贡献转化为可见的经济价值,正是大同村探索的核心。
  “皖”顷碧绿团队的调研,始于对这片土地最直观的感知。队员们沿着蜿蜒的溪流,深入村庄的腹地。他们俯下身,亲手触摸流淌的溪水,感受其清冽的温度,观察水下卵石的轮廓和水生生物的迹象。这种亲身体验,让他们对“水质”这个核心指标有了超越书本的感性认识——复杂的制度设计,最终都落脚于眼前这片需要被守护的自然资源。
  图1:“皖”顷碧绿实践团队成员在大同村溪流边观察水质 陈芮敏 供图
 
  随后,团队来到大同村的水库大坝上。这里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节点,是上游保护与下游用水的物理分界线。站在这座人工建筑与自然水体交汇之处,队员们听着村书记助理讲解着野生生物与地图。
  图2“皖”顷碧绿实践团队成员在高竭水库边听村书记助理讲解 黄绮越 供图
 
  对话“领头雁”:书记亲述“一泓清水”背后的长效机制
  为了系统性地理解大同村的创新实践,团队与该村的“领头雁”——村党支部朱书记进行了一场深度访谈。在村委会简洁的会议室里,这场对话为团队揭开了生态补偿协议背后的完整逻辑与运作细节。
  图3:“皖”顷碧绿团队与大同村朱书记进行深入交流 张梓昱 供图
 
  朱书记介绍,这项机制的核心是“横向补助”。简而言之,就是下游的受益方(目前主要是宏村村)拿出部分旅游收益,对上游承担着水源涵养责任的大同村进行经济补偿,旨在建立一个“谁受益、谁补偿”的共治格局。这种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清晰、量化的触发机制。朱书记强调,补偿款的发放并非无条件的,而是与一个客观标准严格挂钩:由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按季度进行水质检测,只有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Ⅱ类标准时,补偿协议才会生效。这一设计,将科学数据作为信任的基石,有效避免了潜在的争议,确保了政策的公信力与严肃性。
  在资金管理方面,大同村同样建立了一套严谨的流程。每季度的补偿资金直接拨付至村委会的专项账户,并明确规定“专项使用”。所有资金的使用,都必须严格遵循村级财务管理规定,并履行“四议两公开”的民主决策程序。这套程序确保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化与民主化,让村民既是生态保护的执行者,也是资金监管的主人。
 
  “皖”美画卷初展:多方协力共绘“绿水青山”新篇章
  大同村的生态补偿协议,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更广泛的合作涟漪。它不仅构建了上下游村庄的利益联结,更催生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良性生态治理格局。
  调研发现,正式的补偿协议只是这个合作网络的“硬核”。围绕这个核心,一个更广泛的支撑体系正在形成。例如,大同村将水库周边的关键片区划定为“社区保护地”,并创造性地委托以桃花源基金会等专业的环保公益组织进行协助管理,让村庄能够有效借助“外脑”来提升生态管护的专业化水平。
  与此同时,大同村在生态保护上取得的成效,为其赢得了宝贵的“绿色信誉”。这种信誉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更多外部资源。例如,环保企业“绿满江淮”向村里捐赠青梅苗,支持其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利于水土保持的生态种植业;陶氏化学等知名企业也通过公益项目,对村里的环保事业给予支持。这一系列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逻辑:一个成功的生态补偿机制,其作用远不止于提供资金。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为村庄生成一种可被验证的“绿色信誉”。当一个社区用持续达标的水质数据证明了其环保承诺和执行能力后,它就从一个被动的受助者,转变为一个主动、可靠的合作伙伴。这会自然吸引更多拥有资源和专业能力的NGO、企业和学术机构前来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初步成功吸引更多资源,更多资源带来更大成功”的良性循环。
 
  从大同走向更广阔的田野
  通过对大同村的实地调研,“皖”顷碧绿团队深刻认识到,一个成功的基层生态补偿模式,其内核是清晰的激励机制、透明的治理程序与多元的协作网络三者的有机结合。大同村的实践,正是这一“信任三角”的生动体现,它将抽象的“两山”理念,成功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可复制的村级治理方案。
  然而,探索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在总结大同村经验的基础上,团队已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研究对象。根据计划,团队下一步将前往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卢村乡,调研中国首个跨省、跨县、跨乡镇的三级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从黟县大同村一个县域内的上下游共治,到广德更为宏大和复杂的跨区域协同,这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跨越,更是治理复杂度上的巨大升级。如果说大同村模式是在解决一个相对单一的利益协调问题,那么跨省界的补偿机制则需要面对截然不同的行政壁垒、经济水平差异和法律适用难题。团队的旅程,恰如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缩影——从一个个成功的基层“点”,连接成区域协同的“线”,最终编织成覆盖全国的制度之“网”。这条探索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作者:陆佳佳 张梓昱 黄绮越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皖”顷碧绿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黟县大同村如何让一泓清水“流”出金山银山?——南京农业大学“
  • “李”所当“补” 绿满乡“桥”:“皖”顷碧绿团队探寻生态补偿的
  • 青春三下乡|南北纵贯识水工重任,青春问道探复兴之路 ————河
  • 精心筑就“茶博士”,智慧助力产业兴
  • 精心筑就“茶博士”,智慧助力产业兴
  • 为助力制茶产业发展,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为青岛市即墨区瑞草园开发“茶博士”智能农业小程序。该程序聚焦茶园管理痛点,
  • 07-29 关注:1
  • 童心向黄河,探秘逐新知
  • 童心向黄河,探秘逐新知
  • 临沂7月29日电(通讯员桑松豪)7月29日,山东理工大学Redyouth实践团支教活动在费县益海助学中心第九天持续推进,今天实践团孩子们带
  • 07-29 关注:1
  • 广工学子深入石龙古镇:用3D建模“解码”百年醒狮非遗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