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23日,北京化工大学“信融山海青绘乡兴”实践团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乡村振兴调研实践。青年学子们紧扣时代脉搏,以脚步丈量热土,用心灵感悟振兴,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深度访谈、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解码大场镇“党建强、产业兴、文化活、治理优”的振兴密码,探寻乡村振兴的“大场样本”。
实践团前往大场镇“前河小院”项目现场,三河埠村党委书记毕纪花带领实践团参观了集农家宴、茶坊、青年创业咖啡馆于一体的特色项目。从“字里田间”大语文研学项目描绘的“田野间读诗、农舍里写字”的诗意场景,到“我在大场有块田”的创新模式,实践团真切感受到党建领航下的乡村活力与无限可能。活动期间,大场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孙薛与实践团代表徐玉涵共同为“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实践基地”揭牌,象征着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
(图为大场镇党委与实践团代表共同揭牌。陈一鹏摄)
在见证了“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强村共富公司”模式的生动实践后,实践团来到大场镇党建综合阵地,在大场镇团委书记管义群带领下,实践团通过丰富的图文史料和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了解了大场镇“三社一司”集成改革的创新实践。从地理风貌到人文底蕴,从资源盘活到多元发展,实践团认真记录、深入思考,围绕“前河小院”项目的运营机制、可持续性以及“三社一司”改革的具体成效与挑战展开讨论,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认识。
(图为大场镇团委书记管义群在党建综合阵地为实践团进行讲解。陈悦佳摄)
次日,实践团走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近距离感受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的农业变革。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现代科技的应用,让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实践团对“藏粮于技”战略有了更加深刻、准确的理解。
在山东省级文明村三河埠,实践团先后参观了盛客隆现代农业大棚,近距离感受智能大棚科技管理的便捷高效;步入“水韵三河 共汇同兴”规划馆,多角度了解三河埠村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效。随后,实践团深度体验了“帮喜团”特色文化:在剪纸社学习“囍”字剪纸,在茶果坊参与喜茶果制作,零距离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剪纸社学习体验剪纸文化。 陈悦佳摄)
此外,实践团还探访了阳光玫瑰葡萄园和居住融合示范区的二层庭院式住宅,直观见证产业振兴为乡村发展注入的硬核支撑,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有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理解。从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到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动能,实践团深度解码“三社一司”农村改革的实践内核,挖掘三河埠村的振兴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阳光玫瑰葡萄园的合影。陈一鹏摄)
实践调研的最后一站是深度访谈环节。实践团分别与新村党委书记、返乡任职的大学生助理以及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从老党员讲述的乡村变迁史,到新村党委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再到大学生助理分享的基层奋斗故事,多角度的对话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强”,更要人心“齐”;既需要老一代的坚守,也需要新一代的接力。
(图为实践团代表徐玉涵与老党员进行访谈交流。陈悦佳摄)
大场之约,山海为证。当青春遇见乡土,当理论碰撞实践,乡村振兴的故事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大场镇的振兴图景已深深印刻在实践团每位成员心中。未来已来,“信融山海,青绘乡兴”实践团将继续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在广袤乡土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