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长江大学研长线实践队赴南昌:红色地标间的精神传承

  2025年7月15日至16日,长江大学研长线实践队奔赴南昌,以“三下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为牵引,走访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革命烈士堂、方志敏烈士纪念园及八一广场,在历史场景与现实互动中,解码革命先辈的信仰基因,续写青春传承的时代篇章。(通讯员刘羽瑶、肖霏)

  八一起义纪念馆:解码建军初心密码
  踏入八一起义纪念馆,泛黄的史料与锈迹斑驳的武器,将时光拉回1927年的烽火黎明。带队老师史老师指尖轻叩玻璃,展开一堂跨越时空的军事史课。他指着展柜里的起义前夜会议记录:“7月31日夜,周恩来、贺龙等在这里敲定总攻时间——凌晨2时,铅笔字里藏着临战前的紧张,更藏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寥寥几句便让展柜里的文物不再沉默,开口诉说出最质朴的建军初心,就是于绝境中仍信希望,于危难时仍向光明。


  图为带队老师史老师讲解起义历史 刘羽瑶摄

  纪念馆内,旧军装的褶皱里藏着行军的疲惫,枪支的弹痕中刻着战斗的激烈,史老师的讲解与文物细节交织,将“听党指挥、敢打硬仗”的建军精神,鲜活植入队员们的认知。

  江西革命烈士堂:追思英魂的静默礼赞
  江西革命烈士堂门前,实践队的身影被夕阳拉成长长的剪影。在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门前的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尊红军战士塑像。实践队队员们静静伫立,目光在塑像上流转,注视着这位手握钢枪的红军战士形象,他们此刻站在这里,不仅是参观者,更是革命精神的继承者。
  队员们在此留下合影纪念,镜头里,退伍士兵肖霏的动作格外醒目:他面向烈士堂招牌,下颌微收、眼神坚定,行出一个标准的注目礼,对无数革命英魂进行无声致敬。

  
图为肖霏同学对江西革命烈士堂行注目礼 刘羽瑶摄

  烈士堂的沉默,是最有力的历史叙事。队员们的目光扫过招牌上的烫金字体,耳畔仿佛响起枪炮声、呐喊声,眼前似能看见英烈们为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身姿。这份追思无需过多言语,早已深植于青春学子的心底,化作继续探寻革命脉络的动力。

  方志敏烈士纪念园:代际传承的信仰回响
  行程终章,方志敏烈士纪念园的松柏郁郁葱葱,仿佛在守护革命先辈的精神阵地。在方志敏烈士雕塑与鲜红党旗的映照下,实践队庄严列队,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誓言响彻园区,队员们的声音裹挟着对革命信仰的坚守,撞向蓝天白云。
  步入纪念馆,大学生志愿者的讲解拉开历史帷幕:“方志敏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时,曾以‘两条半枪’起家,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带领群众开辟出红色新天地……”年轻的声音里,是对革命先辈无尽的敬仰之情。
  更令人动容的,是随后登场的少先队员小红星讲解员——小同学虽面露紧张,讲解时却字字坚定:“方志敏爷爷在狱中说,‘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现在,我们的国家真的做到了!”从大学生到少先队员,年龄跨度勾勒出传承的轮廓,不变的是对“可爱的中国”的信仰坚守。


图为小红星讲解员讲解方志敏烈士事迹 刘羽瑶摄
 

  八一广场:致敬英雄地标符号
  清晨的八一广场,阳光为八一起义纪念塔镀上一层金辉,“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题刻在光影中愈发醒目。研长线实践队整齐列队,在纪念塔前定格合影:队员们身姿挺拔,队旗在侧畔猎猎作响,背后的纪念塔如同一座精神丰碑,默默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纪念塔前的合影 刘羽瑶摄

  相机快门响起的瞬间,广场上的游客纷纷侧目——这份庄重感染着周遭,有人停下脚步轻声询问:“是来学习革命历史的吗?”这张合影不仅是地理坐标的打卡,更是精神传承的注脚:队员们的目光越过镜头,仿佛与九十余年前的起义将士隔空相望,在心底立下“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誓言。广场的风拂过队服,将革命精神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心中。
  研长线实践队的南昌之行,以四个红色地标为支点,串联起建军初心、英魂追思、信仰传承与英雄符号的精神脉络。在史老师的讲解里、肖霏的军礼中、代际讲解的回响间,革命精神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化作青春血脉里的火种,驱动着实践队以“三下乡”之名,继续在传承与传播中,让红色基因绽放新时代光彩。

    来源:长江大学研长线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