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水上安全我当先队走进社区,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
活动背景与目标:
夏季高温使得社区周边的河流、水库等危险水域成为居民消暑的热门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极易发生溺水事故。为此,“水上安全我当先队”以“预防溺水,守护生命”为宗旨,通过实地宣传和劝导,提高居民对危险水域的认知,减少高风险行为,并普及防溺水知识和自救技能。
团队负责人杨凌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意识到水域的危险性,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方法,从而有效降低溺水事故的发生率。”
活动内容与实施:
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筹备、宣传、劝导和总结。在筹备阶段,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了社区周边的危险水域,走访居委会了解往年溺水情况,并准备了救生圈、急救包、宣传单页等物资。宣传阶段,团队通过定点宣传和流动劝导相结合的方式,向居民普及水域安全知识。
在文瀛湖社区的水域周边,志愿者们设置了醒目的警示牌,张贴了防溺水海报,并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资料。劝导组的成员则分为小组,沿水域巡逻,对游泳和钓鱼的居民进行一对一劝导,重点讲解“六不准”原则(不私自下水、不到无救护人员水域等)和自救方法(如水母漂)。此外,团队还深入有青少年的家庭,向家长强调监护责任,提醒他们做到“四知”(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团队成员吴阳说:“很多居民对我们的劝导表示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家长们,他们意识到水上安全的重要性,并承诺会加强对孩子的看护。”
项目特色与创新:
本次活动创新性地采用了“返乡大学生+社区服务”的模式,充分发挥了青年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和社会责任感。团队构建了“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劝导网络:定点宣传吸引关注,流动劝导增强针对性,入户教育从源头预防,集中宣讲扩大影响范围。这种形式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又为社区注入了新鲜活力,实现了“校地共建”的双赢效果。
此外,团队还特别关注高风险群体的针对性教育。针对青少年,他们设计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单页和互动游戏;针对钓鱼爱好者,重点讲解水域特殊危险(如暗流、水温分层)对钓鱼活动的影响;针对监护人群体,强调“六不准”原则和监护责任,建立家庭防线。
安全保障与应急预案:
为确保活动安全,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安全预案,建立了三级管理体系:领导小组负责决策协调,执行小组负责宣传和劝导,应急小组负责专业救援。所有志愿者均配备急救包和通讯设备,并严格遵守“两人以上组队”的原则。劝导时,志愿者使用标准化话术,避免冲突,同时每日查询气象预警,遇到极端天气立即暂停活动。
应急流程方面,团队明确了“叫-叫-伸-抛”的救援原则:发现溺水立即呼叫救援、拨打120、延伸救援物、抛掷救生圈。对于无呼吸者,志愿者将实施CPR(心肺复苏术),直至医护人员接手。团队还与公安、消防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
活动成效与总结:
活动结束后,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评估了活动效果。结果显示,居民对防溺水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提高,危险水域的活动人数明显减少。许多居民表示,通过志愿者的讲解,他们学到了实用的自救技能,今后会更加注意水上安全。
团队成员朱森茂负责撰写新闻稿,他总结道:“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防溺水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为社区安全贡献力量。”
未来展望:
“水上安全我当先队”计划将此次活动的经验推广至更多社区,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团队还将整理活动资料,制作总结材料,向居委会提交工作建议,推动防溺水教育常态化。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意识,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构建安全社区贡献力量。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