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与彭城文脉“对 话”:一次让青春读懂历史的行走

  一、红色印记:淮海纪念馆中的历史回响
  
  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展柜里,一封泛黄的家书静静陈列,字迹潦草却透着坚定,结尾处模糊的指印,藏着未说尽的牵挂。展厅内,锈迹斑斑的步枪、布满弹孔的军旗、群众支前用过的独轮车,无声还原着那场“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图片1—团队成员在参观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
 
  巨型油画前,543万支前群众的身影与战士们的冲锋姿态交织,数字背后是“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全民同心。全景画馆内,光影与声效交织出炮火硝烟的战场,让人仿佛亲历那段山河激荡的岁月。走出纪念馆,阳光洒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上,塔身浮雕里,军民相拥的轮廓在时光中愈发清晰——这里的红色文脉,从来都是军民共铸的精神丰碑。
  
  二、文明回响:徐州博物馆里的千年密码
  
  徐州博物馆的“金缕玉衣”前,2008片和田玉以金线缀连,玉片边缘的细孔均匀细密,两千年的时光未曾磨去其温润光泽。制作这样一件殓服,需上百名工匠耗时数年,其精度即便以现代标准衡量也令人惊叹。
  
图片二——徐州博物馆金缕玉衣
 
  不远处的汉代“铜牛灯”,牛形灯座的腹腔可盛清水,烟管将烟气导入水中,既照明又除烟,古人的环保智慧凝结其中。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两汉兵俑,从明清书画到近代器物,展陈如一条时光隧道,串联起徐州“厚积薄发”的文脉基因——那些深埋地下的文物,从未真正沉睡,只是在等待被触摸、被读懂的时刻。

图片三——团队成员们在徐州博物馆对面的云龙山上合影
 
  团队探访徐州戏马台,登台望古,项羽点兵的豪气犹存。青砖黛瓦间,楚汉风云凝于砖石,文脉古韵触手可及。

图片4——团队成员们在戏马台合影
 
  三、烟火人间:徐州美食里的生活底色
  
  1818美食街的清晨,辣汤的香气总先一步唤醒街巷。鳝鱼丝、鸡丝、面筋在滚烫的汤中翻滚,撒上胡椒粉与香菜,一口下去,鲜辣从舌尖窜至胃里,是老徐州雷打不动的“晨间仪式”。旁边的煎包摊位,外皮酥脆如金,内馅或是韭菜鸡蛋,或是猪肉粉条,咬开时的滚烫汤汁,藏着市井最直白的热乎劲儿。
  
图片5——活动期间的徐州特色早餐
 
  富国街的老字号里,“马市街饣它汤”用羊骨与麦仁慢熬,汤色乳白,滋味醇厚,传承着数百年的饮食智慧。地锅鸡的贴饼吸饱汤汁,辣得酣畅;小孩酥糖甜而不腻,入口即化。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味道,恰如徐州的性情:既有扛住风雨的硬核,也有把日子过成热汤的柔软,踏实而鲜活。
         徐州的烧烤也是十分出名,而且我们活动举行期间,正好是徐州的伏羊节,成员们从烧烤中体会到了徐州人民浓厚的热情。

图片6——队员们在体验徐州的美食文化
  
  四、薪火相传:社区服务中的文脉延续
  
  最后一天的社区活动室里,屏幕上依次闪过淮海纪念馆的独轮车、徐州博物馆的玉衣、1818街的辣汤。老人们凝视着画面,眼神里有回忆在流动;年轻人俯身细看照片下的注解,指尖划过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地名。
  
图片7——团队去了某一队员的家乡进行社区宣传
  桌上的玉片仿制品被孩子们轻轻传递,他们比对着手掌心的纹路,试图理解两千年前的工匠如何打磨出这般精细的杰作。一本《徐州老故事》在人群中轮转,书页间的地名与眼前的城市逐渐重叠。这场分享没有喧嚣,却让文脉有了流动的温度——当历史被看见、被讲述,当更多人开始关注脚下土地的故事,那些沉睡的记忆便会苏醒,在代代相传中,成为城市生生不息的精神养分。
    来源:无锡学院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彭城文脉探寻”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