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三官庙侯村寺生态环保实践:青春助力乡村绿色蝶变
7月10日,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碧水寻踪踏春行,青山织梦护绿归”实践团队奔赴郑州市三官庙侯村寺,紧扣国家乡村生态振兴战略,聚焦当地生态环境痛点,以实地调研、环境整治、科普宣传为抓手,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初访侯村寺:叩问生态痛点
实践团队抵达后,迅速启动调研。乡域内,队员们兵分多路,对河道、农田、村落环境开展“拉网式”勘查。三官庙侯村寺旁小河,河水虽无刺鼻异味,却漂浮着塑料瓶、泡沫板,部分河段因淤积,水流滞缓。据村里人所说,这条河以前清澈地能下水游泳。
农业生态调研中,团队深入玉米地。种植户李阿姨向队员大倒苦水:“为了高产,化肥使劲儿用,可土地越来越‘懒’,肥力大不如前!”土壤采样分析印证担忧——部分农田因化肥过量,土壤板结、养分失衡。此外,村落垃圾投放点“分类标识模糊,垃圾混投成常态”,团队成员直言:“村民环保意识弱+设施跟不上,垃圾分类推进难如爬坡。”
三官庙侯村寺田间清理垃圾
行动实践:多维攻坚生态困局
(一)河道焕新战 为解河道之困,实践团队联动三官庙侯村寺环卫部门,打响“清河护水”战。队员身着志愿服,手持打捞网、垃圾袋,对河道漂浮物、河岸堆积物“地毯式”清理。烈日下,分工清晰:有人划船“围剿”河心垃圾,有人岸边“搬运战场”。连续3日奋战,河道重现清朗。 不止于“清”,团队引入生态修复思维,向乡政府提议投放生态浮岛。浮岛搭载美人蕉、菖蒲,既吸附污染物,又为鱼虾蛙类筑“温馨小窝”。“现在河水清了,傍晚能瞅见青蛙在浮岛边蹦跶,又有从前的生气啦!”村民见证河道生态“复活”,笑逐颜开。
(二)农田绿色革命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团队请来校内农业教师,赴侯村寺村,开“绿色种植”课堂。示范田里,专家手把手教测土配方施肥:“按土壤检测结果,精准补氮磷钾,少用化肥、配有机肥,土地才能‘可持续增产’!”种植户们听得聚精会神,对他们来说,能把土地种地更好比啥都重要。
(三)环保科普深耕 “环保课堂进乡村”系列活动,成了村民家门口的“生态课堂”。大队院门口,队员们用展板、趣味实验、短视频,把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知识“玩着讲”。“敢情废旧电池不能跟生活垃圾混扔,得专门回收!以前全弄错啦!”李大妈听完讲解,直拍大腿。
课堂外,队员走村串户,发“漫画 + 顺口溜”环保手册。“垃圾分类好,乡村颜值高;污水不乱倒,河水清清笑”,通俗内容让村民爱不释手,主动追着队员问环保问题。环保理念,正借这股“青春风”,在乡野深深扎根。
实践回响:生态与青春的双向奔赴
10天实践,三官庙侯村寺生态“旧貌换新颜”,实践团队也实现青春成长。河道清理、农田转型、科普推广,织就乡村生态保护“青春网”。三官庙侯村寺村长点赞:“大学生带来新观念、新技术,给乡村生态治理开了新思路,盼着继续合作!”
于团队成员而言,这段经历是青春与生态保护的“深度拥抱”。“以前觉得生态环保挺‘虚’,亲身干过才懂,它就在乡村的河田草木里,得一步一个脚印守!”队员小赵的感慨,道出众人心声。
实践收尾,团队交出《三官庙侯村寺生态环保实践报告》,把问题分析、解决方案、长效建议“打包”给当地政府。还与侯村寺村签“生态共建长期协议”,计划借线上指导、定期回访,持续给乡村生态“输血”。
这场三官庙侯村寺的生态实践,是青春赋能乡村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从找问题到解难题,从传理念到建长效,河南工业大学实践团队以行动诠释青年生态担当。盼未来,更多青春身影奔赴乡野,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广袤土地上长成“绿色森林”,绘就乡村振兴的生态长卷。
团队合照

(通讯员 王志源 朱梦想) (图为刘梦依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