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绣动壮乡·寻找非遗记忆·助力乡村振兴——江苏师范大学调研团赴马山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高校学子深入基层一线,感受乡村脉搏,2025年7月22日至26日,江苏师范大学“绣动壮乡·非遗振兴调研团”赴马山县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绣动壮乡·寻找非遗记忆·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五天走访,团队深入探究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

  【非遗调研:走进文化肌理,感受壮乡韵律】

  马山县文化馆是本次调研的第一站。展柜中陈列壮族服饰、木鼓、民俗器具,墙面展示酒壶歌、丝弦戏、扁担舞等传统文化。展馆虽小,每一面墙、每块展板都蕴藏着壮乡的民俗符号。

  文化馆办公主任叶荫林介绍:“我们马山的非遗种类很多,分布也广。国家这几年越来越重视这些东西,给我们挂牌子,投了钱、派了人,希望我们的非遗文化真正能真正被传下去、用起来。”


  在壮族会鼓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鼓王”韦建廷介绍,会鼓最早用于驱赶野兽,后演变为庆典和演出的一部分。他带队员们走近各阶段制作中的鼓体,讲解选木、掏芯、蒙皮等工序,现场演示鼓艺,节奏由缓转急,仿佛山野庆典在耳边展开。队员们在指导下尝试击鼓,体会节奏背后的文化共鸣。


  在三声部民歌基地,队员们聆听非遗传承人温建业演唱三声部民歌的高音部分。这种源自大山深处的民歌依靠口耳相传,声部分明、和声丰富。队员们与温建业探讨其艺术价值与传承方式,了解到当地以“小学启蒙、大学巩固”的方式推动非遗进校园,探索活态保护新路径。


  在壮美坊非遗文化基地,队员们了解马山刺绣的发展历程和图腾寓意,参观传统与文创刺绣产品。基地通过“天才妈妈”项目带动本地妇女就业,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生动注脚。



  【振兴纪实:走进乡野村落,记录发展步伐】

  调研团走进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屯,目睹“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蜕变。在驻村干部罗振杰书记带领下,队员们参观“共享农田”种植基地、乔老河“风雨桥”、“水车”和原生态“农家乐”等乡村振兴示范点。

  罗书记介绍,村里有一条河从昔日臭水沟经治理变成清澈河流。这条河从浑浊变清澈的过程,也代表着乔老村从过去的贫困闭塞,逐步走向生态宜居与旅游振兴的美好景象。如今,当地通过打造“水车之乡”主题、完善基础设施,走出“以农带农、以文促旅”的发展路径。

  队员们还就“生态旅游+农家乐”模式与村干部深入交流,了解小都百在巩固脱贫成果、发展乡村文旅方面的探索与成效。


  在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队员们走访金银花种植基地,调研种植面积、产出效益与后续加工链条。金银花作为本地重点产业,不仅提升村民收入,也成为“以农富民”的代表性作物。

  队员们采访了带头种植金银花的潘国臣老人。他说:“我都快80了,但我仍然劳作,希望能为村民后代做努力,将金银花继续种植下去,造福村民。”这位默默坚守多年的老人,是村里人敬佩的榜样。

  村干部蓝永光介绍,通过推动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金银花每斤甚至可达到300元,实现“金银花开金银来”的目标,成为真正“能养家、能留人”的产业。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乡村发展不仅靠政策项目,更靠一代代踏实奋斗的村民支撑。

  【结语】

  五天调研时间里,“一针一线、一鼓一声、一花一田”,马山的文化与土地因传承者而生动,青年也在记录与参与中找到服务社会的初心方向。

  队员们在展馆讲解的了解、会鼓的回响、民歌的和声与针线的细作中,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在农田、花田与村落里,看见了振兴的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遥远,它在日常中传承,在创新中生长;乡村振兴并非口号,它扎根泥土,在一个个脚印与声音中延伸。这次调研团在马山的实践没有结束,他会是下一段青年走进乡土、走向实践的另一起点。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绣动壮乡·非遗振兴”调研团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