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号召,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实践团队带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课题,走进江苏省大丰区白驹镇花家垛施耐庵纪念馆,在这座国家级4A景区里,探寻“水浒”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代密码”,以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江苏省兴化市合陈镇胜利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干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有序进入施耐庵纪念馆,先后参观了水浒文化厅、施耐庵书院、施氏宗祠等五个展区。纪念馆整体为前后穿堂三进、东西两厢的徽式青砖小瓦古民居建筑,古朴厚重的灰墙黛瓦浸润在夏日的暖阳之中,与施耐庵文化馆内陈列的108将瓷刻画、施氏宗祠遗存等文物,无声诉说着《水浒传》的创作背景与施耐庵的文人风骨。
元末明初,施耐庵为避乱隐居兴化,在此创作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清乾隆年间,其后人在原址兴建施氏宗祠。历经1981年修复、1993年扩建,如今的施耐庵纪念馆完整呈现清代徽派建筑风貌,收藏百余种《水浒传》版本及名家题咏,从地方祠堂跃升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传承“水浒”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地标。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闻名遐迩,无人不晓。然而,关于这部传世名著的作者施耐庵,大多数人仅能从书中窥见其风采却鲜少深入探寻他的生平。为此,实践团成员特地探访了明伦堂这片见证了施耐庵青少年时期成长足迹的故地,感受这里承载的文人底蕴和历史气息。溯源居,则是施耐庵接待四方宾客、结交志同道合之友,以及孕育《水浒传》这部杰作的地方。明伦堂的古朴建筑和溯源居的雅致庭院,如今已成为文学爱好者朝圣的圣地。游客们在这里驻足,仿佛能听到施耐庵笔下英雄豪杰的呐喊,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来到水浒文化厅,杨书记为成员们介绍道:“施耐庵纪念馆能成为重要的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水浒文化厅功不可没。”这里主要展出以“水浒”文化为主题而创作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以研究施耐庵为主旨的《耐庵学刊》,当代以研究施耐庵和《水浒传》为主的学术论文和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书刊等。此外还陈列着水浒碟片、水浒连环画等样板资料,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青少年们提供了滋养精神世界、拓展认知视野、培育文化自信的沃土。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深刻体会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引发了对“青年如何以文化自信助力乡村精神振兴”的深入思考。
更令人振奋的是,施公的文学精神在当代得到了强有力的赓续与发扬。2011年,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施耐庵文学奖”在其故里兴化正式设立,并作为永久颁奖地。该奖项旨在鼓励当代汉语长篇叙事艺术的深度探索与发展,推动汉语长篇叙事的创新与繁荣,进一步提升汉语长篇叙事作品的世界地位。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施耐庵文学奖,以其鲜明的特色(专注长篇叙事、强调评审独立精神、公开透明程序)和权威性,已成为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项之一。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是对施耐庵这位文学巨匠的深切致敬,更是对以《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华优秀叙事传统在新时代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为兴化这片文学沃土增添了新的时代荣光。
“古老范公堤上的白驹古镇,回荡着施耐庵书院的琅琅书声。”杨书记介绍道施耐庵书院有时还会举办一些“水浒”文化主题特展,以此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提升地方知名度并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
通过实地参观与杨书记的讲解,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富裕,精神层面的富足也不容忽视。而“水浒”文化中蕴含的“忠义”“担当”“革新”精神,恰恰与新时代乡村治理需求高度契合。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感悟深刻。“触摸着这些老碑刻,仿佛在与施耐庵先生对话。”团队成员小张感慨道,“文化不是柜中古董,它有生命、有温度。我们年轻人要努力让文化在乡村里‘活’起来!”实践团成员们意识到,乡村发展不缺文化底蕴,缺的是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创意和行动,而大学生应该成为这座桥梁的搭建者。
依据调研成果,实践团队成员一致认为,白驹镇不仅是文学巨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桑梓之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学遗产。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水浒”文化中的“水韵土性”这一独特基因,以此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知识产权,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此外,为了充分发挥纪念馆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功能,建议与学校携手,共同举办青少年“水浒”文化舞台剧演出、“水浒”文化主题征文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杨书记在认真听取团队的调研建议后,对这些新思路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镇党委、政府将认真研究吸纳这些建议,将其融入白驹古镇文化品牌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具体工作中。杨书记特别提到,期待这些好想法能尽快深化、细化并付诸实际,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青年文化自信教育开辟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
通过此次沉浸式调研,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团队深刻认识到“水浒”文化所蕴含的“忠义”“担当”精神对涵养乡村文明的重要时代意义。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水浒故里,用创新思维探寻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中的责任担当。基于实地考察,团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将有利于活化利用文化资源,赋能乡村精神振兴与文化自信培育。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水浒”文化沃土,推动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并开发更具时代气息的文化体验项目助力白驹古镇擦亮“水浒文化源地”的金名片,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文化动能。(通讯员 朱家素 周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