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网,大学生新闻发布平台
大学生新闻网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源和”力量助电池,分类知识人人知

 为引导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服务能力,7月上旬,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源和”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武汉,开展了为期八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由12名学生组成,依托学校在汽车工程、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优势,以“调研电池认知,普及科学知识”为核心,通过分层采访、互动科普、成果梳理等形式,深入了解不同群体对电池知识的认知现状,既为基层科普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也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源和”实践队始终秉持“分工协作、精准发力”的原则,在八天实践中构建了“全员策划、分组执行、汇总分析”的工作模式。从前期调研方案的设计、问卷内容的打磨,到中期不同群体的分层采访,再到后期数据的整理与成果转化,12名队员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形成了高效的团队合力。其中,实践队专门安排一天时间,由4名队员组成调研小组,针对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三个群体开展电池知识专项采访,通过差异化互动设计与默契配合,完成了一次覆盖广泛、内容详实的基层认知调研。
  
  图为“源和”团队成员进行采访陈奕文摄
  为确保采访兼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实践队提前三天进行专项筹备,12名队员共同参与方案设计,最终确定“分层调研、精准互动”的思路。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团队设计了“电池知识竞答”环节,题目围绕日常所见的干电池、玩具电池展开,如“遥控器里的电池用完后该扔到哪个垃圾桶”“能不能把电池拆开来玩”等,同时准备了卡通贴纸、文具等小奖品,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对于中年人,聚焦家庭电池使用习惯,设计“生活场景提问”,如“家里的手机电池用到多少电量充电最合适”“电动车电池老化后如何处理”等,侧重了解其对电池安全与回收的认知;针对老年人,则以“日常经验交流”为主,询问“家里常用哪些电池”“是否知道废电池不能随意丢弃”等基础问题,结合生活案例进行引导。筹备期间,4名调研小组成员反复演练采访话术,其他队员则协助筛选题目、准备奖品、测试记录设备,通过全员参与确保调研方案落地。
  
  调研当天,4名队员按“2人一组”分成两个小队,同步开展采访工作,彼此呼应又各有侧重。第一小队负责儿童青少年群体,在社区活动中心设置临时互动区:一名队员负责主持竞答,用亲切的语气读出题目,如“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玩具车里的电池如果漏液了,还能继续用吗?”;另一名队员负责记录答案、分发奖品,对回答正确的孩子及时鼓励,对认知有误的则用“电池漏液就像生病了,再用会伤害玩具哦”等简单语言纠正。两人配合默契,主持的队员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语速,记录的队员则适时补充互动,让原本紧张的采访变成轻松的游戏,孩子们积极举手参与,仅1小时便完成20余人的有效互动。
  
  7月10日上午,实践队抵达黄陂区社区活动中心后,宣讲环节由两名队员主导,其余队员在旁辅助配合。主讲队员以“电池的秘密”为主题,结合实物展示生动讲解不同电池的特点和用途,从家用遥控器里的干电池到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孩子们理解。讲解到废电池危害时,队员们通过“土壤污染对比图”“小动物生存环境”等案例,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随意丢弃电池的危害。过程中,辅助队员适时举起对应电池实物配合展示,还不时用眼神和手势与主讲队员互动,提示调整节奏,确保孩子们听得懂、感兴趣。
  
  图为“源和”团队成员进行科普宣讲陈俊杰摄
  作为以汽车、新能源为特色的高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始终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推动“知行合一”。“源和”实践队的此次调研,不仅填补了基层不同群体电池知识认知的一手数据空白,更精准开展科普宣传,将高校的专业资源转化为服务基层的“靶向力量”。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的调研成果,既反映了当前群众在电池安全与环保方面的认知现状,也为社区、企业提供了改进科普工作的参考,实现了“调研—反馈—服务”的闭环。
  
  图为“源和”团队成员在黄陂青少年空间合影
  八天的实践中,“源和”实践队用协作的力量证明,青年学生能够通过精准调研与专业服务,成为连接高校与基层的桥梁。此次活动既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也彰显了学校在新能源科普领域的社会价值。未来,学校将继续鼓励学生以团队协作之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与服务,让专业知识真正扎根社会、惠及群众,为推动绿色生活理念普及贡献高校智慧。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源和锂电池产业调研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