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镜小队”三人,队长朱柯奇,通讯员何梅煊,后勤员蔡志宇,在2025年8月19日,为调研启东市北新镇建新村学生初升高学业状况,对相关学生进行课业辅导与心理疏通。
今年暑假,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三棱镜小队的同学们奔赴乡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数学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热情为农村孩子带来了学业上的指导与心理上的支持,成为照亮孩子们初升高之路的一束温暖光芒。
8月,当大多数学生正焦虑于升学考试时,三人进小队的成员们却忙碌的准备着下乡的各项事宜。队长朱柯奇道出了团队的初衷:“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在初升高这个关键阶段常常面临学业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学校资源又相对有限,作为大学生,我们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他们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团队取名“三棱镜”,寓意通过数学的理性之光折射出多彩的帮扶方式。队员们精心准备了数学物理英语等主要科目的辅导材料还特地学习了青少年心理辅导知识为这次下乡做足了功课。
抵达目的地后,队员们很快投入工作,每天早晨8点,村里的活动室就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队员们发现这些即将升入高中的孩子们基础薄弱,尤其是在数学和英语方面存在不少困难。
图为小队成员何梅煊陪伴孩子完成暑假作业 何梅煊供图
“函数的概念并不抽象,它就像一台榨汁机,你放入橘子它就出来橘子汁……”队友何梅煊用生动的比喻解释着数学概念,让孩子们豁然开朗。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队员们还制定了个性化辅导方案,一对一地解决学习难题。
除了课业辅导,心理疏导也是这次活动的重要内容。队员们发现许多农村孩子面对升学压力普遍存在焦虑和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为此他们专门组织了心理团辅活动,通过游戏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孩子们缓解压力,建立信心。
“我原来总觉得高中课程特别难,自己肯定跟不上。”刚毕业的学生小薛(化名)说,“但哥哥们告诉我,只要方法得当,一步一步来我也能学好,这让我对高中生活不再害怕了。”
在辅导过程中,队员们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也见证了许多温暖与成长的故事。
队友蔡志宇回忆起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个男孩,“小浩(化名)性格内向,数学基础很差,一开始总是低着头不敢提问,我们耐心的鼓励他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补起。渐渐的他不仅敢主动提问,还会在课上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一天他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哥哥,我第一次觉得数学这么有趣',”
图为小队成员蔡志宇辅导孩子课业 蔡志宇供图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这次经历同样是宝贵的成长。队长朱柯奇表示:“第一次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才真正了解了什么叫做因材施教,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找到最适合每个孩子的辅导方式,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耐心和责任。”
图为小队成员朱柯奇辅导孩子化学 朱柯奇供图
在实践中,队员们也深刻认识到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资源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孩子们视野受限等问题依然存在。
“短期辅导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乡村教育需要的是长期关注和支持。”指导老师杨老师表示,“我们希望这次活动不仅能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更能引起社会对乡村教育更多的关注。”
为此,三人进小队计划与当地学校建立长期联系,通过线上辅导等方式持续提供帮助。他们还整理了一套适合农村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心理调试技巧手册,留给当地的老师和家长。
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很快结束,但它的影响却远未终结。对于农村孩子们来说,大学生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知识,更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对于三人进小队的成员们来说,这次经历让他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价值。
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的三棱镜小队用行动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服务社会的平台,更是成长与学习的课堂。他们像三棱镜一样,通过自己的专业和热情折射出照亮乡村孩子未来的多彩光芒,在实践中书写了青春的价值与担当。
这份光,虽源自短暂的暑期实践,却可能照亮孩子们漫长的人生道路;这份热,虽起于年轻的胸膛,却温暖了乡村的课堂。三棱镜小队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公平的路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束不可或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