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首站,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心踏入了这座承载着中国农村变革起点的大包干纪念馆。馆内,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雕塑,再现 了小岗村十八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签订“生死状”的壮举瞬 间。展柜中陈列的泛黄的契约书原稿,是中国农村命运改变的关 键见证;墙上珍贵的历史照片与详实的领导人视察资料,无声诉 说着从“大包干”星火到燎原神州大地的波澜壮阔历程。同学们 凝视着文物,用镜头定格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物。最后,实 践团全体成员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而身后,“大包干纪念馆”几个大字,也定格了青年学子追寻初心的坚实一步。
实践队成员于大包干纪念馆重现历史场景 叶启晨摄
实践次日,团队转赴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深入了解沈浩同 志的崇高精神与感人事迹。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精心设计的 布局与详实的展陈,这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沈浩同志作为小 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赤子情怀与卓越贡献。一幅幅图片、一段段 影像、一件件实物,无一不深情讲述着他“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 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的动人篇章。 随后,实践团成员实地探访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的旧居与办公 室。所谓办公室,无非是一个低矮的房子,里面只是极其简单的 办公桌椅,这与他在村民心中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沈浩精神” 所蕴含的忠诚、担当与奉献,此时也化为青年学子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实践队成员观看沈浩同志雕像 叶启晨摄
实践最后一日,团队将重心转向深入基层、问计于民。成员们分 组走访小岗村工作人员、老党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及普 通村民,围绕“小岗村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主题, 对村民展开了深度访谈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聚焦红色资 源、文旅融合、精神动力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等核心问题。同学 们认真倾听村民们对村庄变迁,生活改善以及未来憧憬的讲述。访谈中,既有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自豪,也有对发展瓶颈的坦诚剖 析,更有对青年一代助力家乡的热切期盼。

沈浩同志简介 叶启晨摄
此次“三下乡”之旅,通过实地参观、沉浸学习、深入调研与亲 身体验,青年学子们触摸了历史温度,感悟了时代精神,为新时 代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思考。从追溯改革源头到追寻时代楷模, 安徽理工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实践 锻炼。同学们不仅系统了解了小岗村从“红手印”开启改革到如 今探索振兴新路的壮阔征程,更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引擎。

实践队成员在生态农业园前合影 叶启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