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茶韵毛纳,乡村振兴”调研队深入五指山市毛纳村、新村、方龙村、水满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毛纳村的“致富路”对自身及周边村落的带动作用”为主题开展实地调研。调研队先后走访4村,通过与镇村干部座谈;实地考察当地茶园、茶企;采访村民等方式,系统梳理水满乡“以茶为媒”的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年观察与智识支持。
毛纳村 茶旅融合绽放黎寨活力
“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纳村考察,勉励乡亲们的殷切话语。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茶旅毛纳,乡村振兴”队跟随着习总书记的考察路线,深入调研这个脱贫致富的乡村--毛纳村。
图为队伍在毛纳村村内合影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团队成员逐步了解到了解到毛纳村曾是贫困村,且多山地、林地,靠薄田难以维生。村民们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来维系家庭生存。随着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其发展,沿溪步道等设施,毛纳村成为五指山首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实践队员们仔细聆听着村里的巨变,在笔记本上纷纷写下:“党的政策指引是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图为讲解员介绍毛纳村发展现状
毛纳村黎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5.8%,造就了毛纳村独具特色的黎族文化色彩。除了普通的参观游览,村里会定时在宝山竹屋进行演出,如黎族传统故事、黎族传统歌舞、篝火晚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游客,也让年轻一代的村民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一位黎族阿姐说到:“自己小时候住茅草房,现在生活变好了,老百姓都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但同时也不能忘记我们的根,要把黎族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民族特色。”
王奶奶正在织黎锦 队员们采访王奶奶
高山大叶种茶叶是毛纳村的 “金叶子”。茶农黄先生主动邀请团队成员坐下品茶,自信地说道:“好茶自然有人懂,我们的茶越卖越远”。团队成员在调研日记中写下“茶汤清,香气足,不苦涩”这是高山大叶种能打开销路的“底气”所在。“合作社 + 茶农 + 企业” 模式推动下,将零散售卖的茶叶实现规模化生产,让毛纳茶香走进一线城市。如今,茶旅融合成毛纳村特色,游客可采茶、学炒茶、品鉴香茗、参与茶文化节。茶真正成为承载文化与旅游的“金叶子”。
新村 三产融合与文旅赋能,绘就振兴画卷。
紧邻水满乡集镇的新村,苗族特色民居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村民们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和制茶坊,整村形成 “食住行” 旅游闭环,在家门口吃上 “旅游饭”。为打破产业单一化,村里探索 “电商 + 直播 + 文旅” 路径。海油茶园里的观光步道蜿蜒穿梭,山顶观景亭可俯瞰五指山全景,游客采茶赏景的同时,带动茶业附加值节节攀升。
“上茶山、下茶园”,队员们带着满腔真诚与活力对接乡土,与新村村干部深入聊到新村振兴路上的痛点。面对村干部的直抒胸臆,队员们纷纷记下“电商运营缺乏技术、文创设计缺少思路;茶园淡季村民外出务工,村里经济停滞不前;茶产量不足,无法加深产业链”等痛点。
团队成员采访新村村干部 树上套种石斛,增加经济副产值
山顶观景亭内,村干部细致入微地解答了队员们关于发展路径的种种疑惑。村干部提到“村内发展主要还是靠旅游业,种植业受到地形等因素影响,收益变动较大。”“村里的茶叶获得了欧盟有机认证,能增加不少收益”“现在也在积极修建文化展馆,蘑菇种植基地等”。
通过一系列举措,新村村茶业发展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200万元。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稳健。
水满村 生态赋能茶旅兴
“水满” 意为 “至高之地”,坐落于水满乡中心的这个黎族村寨,将天然无公害的五指山大叶茶销往国内外。“政府政策优惠 + 企业资金支持” 的模式,让茶叶流通渠道愈发畅通,村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优势正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
村支书介绍道:“政府通过一系列扶持措施,为茶农提供了土地流转、技术培训、产业资金等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当地茶叶的生产水平和质量。”但调研队也随即提出了:“该项目在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显著增加的同时,是否也存在但也存在同质化竞争、专业人才短缺等挑战?”团队成员得到解答后,队员们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需要避免千村一面,应立足本土特色打造差异化优势。"
图为队员在水满村村委会门口合影
方龙村 标准化生产与创新研发,筑牢产业根基
真吾乡方龙村的茶厂内,标准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作为 “黎族传统制茶技艺” 实训基地,这里按工艺流程精细划分车间,保留着晴天采茶炒茶、阴雨天停工的传统智慧,保障着茶叶品质。
图为真吾乡茶厂 图为队员与茶企老板一同品茶
为了持续提升自身实力,真吾乡茶厂在多个层面积极展开合作与交流:无论是与水满乡的大小茶农及茶企进行经验分享,还是与专业公司携手合作,亦或是与不同地区的茶企开展学习交流,皆致力于与当地其他茶企共同推动水满乡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实现产业共赢的目标。
图为队员们与茶企老板合影
结语
从黎锦的经纬里读出文化自信,从茶叶的清香中品出振兴希望。五指山下的村寨们,正以茶为媒、以文化为桥,在生态与产业的良性循环中,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乡村振兴不只是宏大政策的落地,更是具体到一户一村、一人一事的真实变化。毛纳村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黎锦工坊里织机的节奏声、茶园里升腾的茶香,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文化与产业的结合,让乡村拥有了独特的底气。黎族、苗族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活力;茶产业的发展,则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与希望。生态与经济、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和谐画卷。
对于我们青年学子而言,这次调研更是一种精神洗礼。我们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和政策,更需要年轻一代的智慧与担当。未来,我们也希望能把课堂所学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乡土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这是对毛纳村的嘱托,也是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带着这份感悟与责任,我们将继续关注乡村、研究乡村、服务乡村,让青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