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 · 莞一夏 | 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非遗美育夏令营精彩回顾
文化传承薪火相传,童心筑梦未来可期
为深化校地共建,激发青年力量投身本土文化传承,7月14日—21日,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走进林村社区,举办非遗美育夏令营。来自华师的青年学子们,以青春热情和专业学识,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非遗盛宴,点燃了童心中的非遗传承之火。
图1:夏令营开营仪式
开营启幕,情系莞邑
华南师范大学“赓续莞邑”实践团在东莞市塘厦镇林村社区举行开营仪式,正式拉开非遗美育夏令营的序幕。
首先,华南师范大学张相平副教授致辞,她衷心感谢林村社区提供优秀的平台。实践团负责人刘健新则回顾团队初心与发展历程,展望未来传承使命,与在场嘉宾共同见证本次夏令营的启幕时刻。

图2:华南师范大学张相平副教授致辞

图3:“赓续莞邑”实践团队长刘健新同学发言
仪式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关工委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深入座谈,就林村下一代培育与教育问题展开充分交流,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4:“赓续莞邑”实践团与关工委对接工作
课堂进行中,彩笔飞舞,卡纸翻折,卡通形象、波浪花边、星星花朵在小手中绽放,名牌制作环节,一张张名牌成为彼此初识的珍贵“名片”。
图5:名牌制作环节
千年文化,浸润童心
面对小朋友们“非遗是什么”的好奇询问,实践团成员精心组织了国家非遗科普课程,通过牛郎织女传说、古琴艺术和龙舞表演等生动案例,带领孩子们认识非遗。课堂上,孩子们积极互动、踊跃抢答,在实践团成员寓教于乐的方式中领略非遗的魅力。

图6:实践团成员带来国家非遗科普课程
孩子们惊讶地发现,日常餐桌上的豆腐竟源于西汉时期的非遗技艺,大家不禁为古人的智慧赞叹不已。

图7:小朋友踊跃举手发言
指尖跃动,非遗技传
戏曲皮影
当童声遇见老手艺,非遗课堂里的“小小传承人”点燃文化传承的火花。实践团成员以戏曲起源、艺术特色和脸谱文化为主线,借助视频讲解,带领孩子们探索国粹戏曲的瑰丽世界。

图8:实践团成员带来戏曲课堂
皮影课堂生动揭秘制作工艺,从选材到表演,孩子们在趣味中学习传统技艺。他们亲手绘制孙悟空、唐僧等经典角色,涂色裁剪间赋予皮影生命。当自制的皮影在幕布上翩翩起舞,孩子们脸上写满自豪。

图9:实践团成员指导小朋友做皮影

图10:小朋友们用自己制作的皮影戏表演
竹编技艺
竹编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首先讲解竹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随后示范"选竹-破篾-匀丝-编织"的完整流程,展现“以竹为纸,以篾为笔”的工艺智慧。

图11:小朋友体验竹编技艺
孩子们在“一挑一压”的经纬交错中,亲手编织竹扇,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精湛与传承的重量,队员们也呼吁新时代少年接力传承这份“竹”意魔法。
莞味传承
实践团生动讲解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文化,从"年"的传说到粽子品类,让孩子们领略中华节俗魅力。
结合东莞特色,孩子们亲手制作寓意"步步高升"的塘厦松糕。香甜的滋味中,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生根。相信这一份来自东莞传统美食的味道,将陪伴着孩子们,在今后的岁月中把传统文化的故事,一直甜甜地讲下去。

图12:实践团成员带领小朋友制作松糕

图13:小朋友品尝自己做的松糕
筑牢安全成长防线
夏令营不仅关注文化传承,更注重青少年健康成长,开展了全面的“智防溺水安全教育”。专业教练现场演示防溺水"叫、伸、抛、救"四步救援法,并指导学生们分组练习救生绳使用技巧,切实提升应急避险能力。

图14:防溺水教育课堂
禁毒民警陈列“糖果”、“邮票”等精巧伪装的新型毒品模型,筑牢小朋友们远离毒品的心理防线。
图15:新型毒品模型
专业导师借助人体模型示范心肺复苏要领,孩子们分组练习“30次按压+2次呼吸“的急救流程,在实操中掌握生命救护技能。实践团还通过真实案例分析,传授校园、交通及防拐骗等安全知识,全面提升孩子们的风险防范能力。

图16:小朋友体验急救课程
爱国情怀润物无声
实践团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美育,成员们以五星红旗为引,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聆听强国歌曲、学习创意舞蹈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氛围中传递正能量,厚植家国情怀。

图17:实践团成员带来强国创意文娱课堂
线上结营,文脉永续
由于台风“韦帕”的影响,本次夏令营结营仪式调整为线上开展。小朋友与家长们在线上会议观看文娱汇演视频与活动回顾总结。
回望七天夏令营,学员马紫晨说道,“夏令营的课程内容一年比一年精彩丰富。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熏陶,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体会到非遗美育的精髓。”
“赓续莞邑”实践团队长刘健新也表达了对林村社区的衷心感谢,对家长和小朋友们积极配合的感激。
七日夏令营虽短,然非遗之炬已传至少年掌心。“赓续莞邑”实践团将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以青春之我,赓续千年莞邑文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岭南大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图18:实践团及社区、学院领导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