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浪潮翻涌,青春探行脚步不停。为深度聚焦乡村振兴“产业、文化、生态、生活”四大维度,解码中牟发展密码,在周博老师的指导下,来自郑州大学商学院的程靖祎、张子茹、高可欣、张海燕、王科淞、杨万里、李尧和胡锦捷组成的“乡韵小分队”于2025年7月7日奔赴郑州中牟县,开启“筑梦牟乡·振兴探行”实践之旅。从产业地标汽车工业园、万邦农贸市场、方特文化乐园,到文化载体中牟博物馆、官渡博物馆;从生态名片牟山湿地公园、黄河滩区,到生活窗口县城街道、姚家镇老八庄村,全方位挖掘中牟产业活力、文化底蕴、生态魅力与民生温度,以青春视角记录振兴实践,用调研行动赋能乡村发展,让“四兴”探索成为助力牟乡腾飞的青春注脚。

图 1 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
7月7日上午,“乡韵小分队”首先来到中牟县汽车工业园。在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内,队员们隔着透明参观通道,观察着机械臂与工人协作完成整车装配的流程。生产线以每分钟2辆的速度推进,零件从传输带依次进入装配工位,最终成为完整的汽车底盘。队员们手持笔记本,记录着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工人操作规范等细节,不时用手机拍摄关键工序。据了解,该园区已吸引十余家汽车及配套企业入驻,2024年带动本地就业超万人。

图 2 队员们来到万邦农贸市场果蔬区
离开工业园后,队员们前往万邦农贸市场。作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物流枢纽,市场内各类果蔬按品类分区陈列,冷链运输车在装卸区有序停靠。队员们跟随商户的配送路线,记录从产地到摊位的流转流程:本地农户清晨采摘的葡萄经分拣、装箱后,通过专用通道直接进入交易区,最快3小时就能发往外地。市场内的智能显示屏实时更新着交易量、价格波动等数据,队员们驻足观察并统计了中牟本地农产品的占比情况,发现姚家镇的葡萄、草莓,刁家乡的蔬菜等本地品类占据了20%的交易份额。

图 3 万邦农贸市场果蔬区一角 图 4 队员们与市场内商户交谈
7月8日,队员们聚焦中牟旅游业,先后考察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方特,队员们走访三大主题园区,注意到《飞越极限》《华夏五千年》等项目融入河南文旅元素,2024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增收;园区文创中本地IP商品占比过半,部分摊位还售卖姚家镇草莓干等特产。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队员们通过智能导览了解到,21个剧场年均演出超千场,核心剧目上座率达90%;其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主题民宿,村民户均年增收超万元,剧目中使用的农作物道具均采购自本地农田。

图 5 只有河南门前风景 图 6 只有河南内部剧场座无虚席
7月9日,队员们走进中牟博物馆和官渡博物馆。在中牟博物馆,东汉农耕画像砖上的犁耕图案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砖面纹路清晰呈现出古代农具的结构,与队员们此前在农村见到的现代农具截然不同。随后,队员们又在黄河打硪号子前驻足,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抒发自己的感悟。在官渡博物馆,“官渡之战”场景复原区的器械模型让队员们驻足,大家围绕古代军事智慧与现代发展理念的展开讨论。

图 7 队员们与佛像合影 图 8 队员们在“官渡之战”场景复原区前驻足

图 9 队员们在黄河打硪号子前驻足 图 10 队员们在中牟博物馆前合影
7月10日,队员们前往牟山湿地公园和黄河滩区。在牟山湿地公园,队员们沿着环湖步道行走,观察到水面开阔处有白鹭栖息,岸边芦苇丛生长茂密。有环境检测能力的队员取出检测工具,对湖水进行采样分析,测量结果显示水质达标,溶解氧等指标符合水生动植物生存需求。在黄河滩区雁鸣湖镇段,队员们看到昔日的工业旧址已变为成片生态林,林下种植的苜蓿草长势良好。队员们记录了林木种类和种植密度,并拍摄了林边的生态监测设备,该设备正实时显示空气湿度、土壤肥力等数据。

图 11 队员们漫步在环湖行道

图 12 牟山湿地公园一角
7月11日,队员们来到新老城区街道和姚家镇老八庄村。在县城街道,队员们注意到便民服务中心还设置了健身区、阅览室等功能区,不少居民在此活动,队员们步行考察“一刻钟生活圈”,发现便利店、社区医院、菜市场等设施分布均匀,从街道一端到另一端的便民服务点,步行时间适宜,且大型商超、地铁站等设施也都具备,居民生活水平很好。

图 14 附近地铁设施完善

图 16 居民们在健身区活动
在老八庄村,队员们和村民们交谈草莓之乡的故事,并询问当地草莓种植的经验。之后在农民带领下,队员们前往种植地进行实地观测。八庄村不仅以草莓为名,其余农作物同样优秀。在下地过程中,队员们观测了玉米、草莓等诸多农作物,亲身观察到了农作物种植时的模样。村民们告诉队员们,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村里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广了优质品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村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 17 与当地农民交流草莓种植经验 图 18 队员们前往种植地 图 19 队员们到玉米地观察

图 20 队员们参观蔬菜大棚 图 21 队员们下地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