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联建结“锋花” 宿迁唱响民族团结共富曲
2025年7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述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带着对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的深度思考,深入宿迁市泗阳县民族聚居区开展专题调研。团队此行不仅是为了观察记录宿迁市探索的“精神共建、民生共享、和谐共治、活力共融、团结共富”的“五共”模式,更旨在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挖掘成功经验,探寻发展瓶颈,为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共同富裕实践提供高校智慧和青年视角。
在泗阳县花井社区的“锋花”民族团结富民示范基地车间里,缝纫机的嗡鸣声此起彼伏,女工们手指翻飞间,一顶顶帽子逐渐成型。在这里,9名回族员工与60多名汉族同事组成一个特殊的生产家庭,他们同工同酬,同餐共食,成为宿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缩影。锋花民族团结富民示范基地的故事始于三年前的一次“联姻”。2022年2月18日,在宿迁市民宗局、泗阳县委统战部的牵线下,捷锋帽业与花井民族村正式签约,创建了这个由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扶持的特色项目。基地采用“村企共建”模式:村集体提供场地和劳动力,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这种模式让企业和乡村形成互利共赢的共同体——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则获得了稳定收入来源。运营三年来,基地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解决8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员工月收入最高可达万元。更可贵的是,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民族村如今成为全省“村企联建”的典范,也完成了宿迁市民宗局副局长郑卫兵的期许,走出一条“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联建、互惠共赢”的发展道路。
面对团队成员的采访,锋花基地车间主任介绍了在基地如何践行民族团结。生活习俗上,企业统一订购两菜一汤标准餐,避开猪肉,让回族员工安心就餐;在工作安排上,弹性工作时间允许员工午休回家做饭、准时接送子女,帮助员工们实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在薪资待遇上,坚持同工同酬原则,虽在招聘时对少数民族适当倾斜,但薪资严格按件计酬,回族员工月入亦可破万,真正实现了“待遇无差别、情感有温度”。车间主任还提到,虽然基地没有在回族的传统节日为回族员工放假,但这是因为当地的回族民众已经完全融入汉族生活,习惯汉族的传统,各族员工在日常相处中早已形成了默契。
在与锋花基地管理层的交流中,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述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不仅记录经验,更关注发展诉求。车间主任坦言,希望政府在节日福利、税收优惠上给予更多支持。这一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被团队敏锐捕捉并纳入了调研重点。这一诉求折射着民族村企的普遍期待。
花井村的欣欣向荣不仅仅是因为产业的引入,其领导班子的建设更是不容忽视。为了更好的服务少数民族群众,花井村党群服务中心花费不少心血。特设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更好更快的为他们提供服务。
距花井村不远处的泗阳县临河镇杨集民族村,是宿迁市民族团结的另一张名片。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三分之一的村落,近年来打造“红石榴+”民族团结工作品牌,已斩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40多项殊荣,其实践是宿迁市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生动写照。走进杨集村,红石榴元素随处可见。村里投入30余万元对“红石榴家园”提档升级,打造了德润文化长廊、“石榴籽”读书社、民族团结文化墙等特色阵地。杨集村的民族团结实践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村党组织将民族政策法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主题党日”学习内容,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村内还邀请抗美援朝老兵王述同开展“流动红色讲堂”,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此外,杨集村还创新实施“小村说事角”和“五小化解法”,发挥“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作用,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将小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团队将这一机制视为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金钥匙”,其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推广各个民族聚居区。
宿迁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在全市选育15家“红石榴家园”精品单位,其中3家获省级命名挂牌。同时,在市区及三县城的公园、街头绿地和广场创建了6处民族团结广场,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民族团结氛围。在校园里,民族团结教育同样如火如荼,宿迁中学新疆班实施“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混合就餐”的“三混”模式,在学生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这被团队认为是在青少年中播撒民族团结种子的成功范例。“行走在宿迁城乡,民族团结的宣传栏、标识、雕塑小品随处可见,”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述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袁心悦感慨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方式,让共同体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诉求与发展瓶颈,团队注意到宿迁市的破题之策已悄然布局:在资金支持上,2023年争取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6万元,用于杨集村道路改造;拨付民品企业贷款贴息872万元,缓解经营压力;在技能提升方面,朱湖镇开展电商直播培训,推动“王路黄桃”“蟹园大米”等民族村特产触网销售,带动50余户少数民族家庭增收;在文化融合上,泗洪县大楼街道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汇演与“百姓名嘴”宣讲团同步活跃,将政策法规转化为方言故事,让群众听得懂、能接受。团队认为,这些措施精准回应了基层需求,特别是技能提升和文化融合方面的创新做法,为民族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和文化深度交融提供了有力支撑。
行走在宿迁大地上,从锋花基地的缝纫机声到红石榴家园的读书声,从农家书屋的笑语到民族团结广场的欢歌,一个个生动的“石榴籽”故事在南财学子的笔下汇聚成民族团结的时代交响。正如泗阳县委统战部“石榴花开映桃源”的实践所昭示,当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富裕的梦想,必将在包括高校青年力量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变为璀璨现实。
三下乡推荐
- 探脉牟乡振兴,青春解码四兴
- 来自郑州大学商学院的程靖祎、张子茹、高可欣、张海燕、王科淞、杨万里、李尧和胡锦捷组成的“乡韵小分队”于2025年7月7日奔赴郑州中牟
- 08-26 关注:175
- 【三下乡】岐黄薪火,非遗焕新
- 承岐黄之术,集非遗大成。非遗中医药调研实践团立足时代发展,紧扣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契机,匠心打造以文化遗产传承为内核的中医康养旅游
- 08-26 关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