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红色基因、探索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路径,2025年8月11日至19日,南京大学破茧团队以“以数字技术护红色史料,用智能手段传革命薪火”为宗旨,前往井冈山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此次实践将历史探寻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推动苏区儿童团红色记忆在数字化时代焕发生机,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期间,《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专题课堂中,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之子张旅天受邀授课,生动讲述马兰基地的建设发展历程。课堂上,张旅天特别着重提及了父亲与南京大学杰出校友程开甲并肩奋斗的岁月。“他们‘隐姓埋名搞科研、矢志报国铸重器’,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张旅天动情地说,“这种马兰精神,是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铸就的。”他的讲述,让在场的每一位南大人都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执着坚守、无畏前行的身影。

(图为成员们在认真聆听讲座。施靖摄)
来到八角楼革命旧址、毛泽东同志当年撰写著作的桌案前,团队成员切身体会到革命先辈巧妙依托报纸等开源信息,精准分析时局的智慧。这种从海量信息中洞察本质的思维方法,与团队成员所研究的图书情报专业理念高度契合——从八角楼里泛黄的剪报册,到办公桌前闪烁的数据分析屏幕,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种跨越时空的专业共鸣,让每个人手中的笔记本都沙沙作响,记录下这场穿越岁月的思维对话。
“学做红军餐”环节中,团队走进农户家中感受乡村振兴实效。一位曾因丈夫重病致贫的农户,在政府的帮扶培训下,做起“红军饭”,实现增收并住进新居,墙上的帮扶联系牌见证着“军民鱼水情在‘新时代的延续,井冈山上的星火从未熄灭。在柴米油盐的烟火生活气中,破茧团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的信念愈加坚不可摧。

(图为成员们在井冈山体验红军急行军。团队供图)
实践中聚合40G以上的多模态史料数据,成为团队科创转化的基石。团队构建起多模态数据库,制定史料元数据标准,并设计双因子确权模型破解史料流转中的权属难题。数据库里的组织架构图、动态时间轴、3D虚拟重建场馆和智能对话体,系统整合起散存的濒危史料,填补该领域的数字化空白,助力红色教育与革命精神传承,彰显青年一代对红色文化的守护与传承责任。
立足专业优势,团队开创性融合苏区儿童团与信息素养教育,构建系统化红色思政授课体系。目前已在南京开展13场讲座,辐射超600人次,授课体系已纳入“智能时代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家重大社科项目,并在团中央“三下乡”示范活动中展出。

(图为成员为南京中小学生授课。团队供图)
此次井冈山红色实践活动,实现了红色基因与青春力量的深度交融,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探索出全新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团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将聚焦智能目录研发领域,突破传统数据库的固有局限,着力构建专属智能目录系统。该系统具备三大核心功能:一是支持主题动态更新,可根据研究需求灵活调整,同时分类标准能随着新史料的出现实时优化;二是具备智能关联能力,能够自动挖掘史料间潜在逻辑关系,实现内容的有机串联;三是搭载智能推荐模块,可基于用户需求特征,精准推送相关红色史料资源。通过这一创新探索,团队将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更高效的技术支撑。

(图为成员们在课题成果汇报后合影。团队供图)